焦點
-
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中)
上篇介紹了主要傢俬推薦,本篇中篇將繼續介紹必要周邊推薦,敬請細細品味! 上篇 主要傢俬推薦: (1) 筆電/平板、(2) 整機/NUC、(3) 螢幕 中篇 必要周邊推薦: (4) 鍵鼠/喇叭耳機、(5) 視訊鏡頭、(6) 路由器、(7) 外接SSD 下篇 附屬傢俬推薦: (8) 印表機、(9) 投影機、(10) 軟體、(11) 空氣清淨機 平時在公司上班時候,辦公用的鍵盤、滑鼠往往是公司給什麼用什麼,反正不用錢,東西也不是自己的。但是當換成要在居家工作,需要含淚自掏腰包的時候,那在選購上就鐵定會對一件產品猶豫再三,不論是外型也好、功能也罷,在家中對自己好一點總是沒錯的,更別說這些工具的好用與否對於工作上的效率可是差很多的呢! 鍵盤做為電腦文書最重要的工具,也是現今辦公是最常接觸的工具之一,它的好壞對於辦公上的效率絕對是相當直接的,好的鍵盤帶來的手感可以一敲上癮,任人欲罷不能,想要一整天都沉浸在打字的愉悅快感之中;壞的鍵盤則是每一次的敲擊都像是踩地雷似的讓人心驚膽跳,難以預測畫面上出現的文字到底與心中所想的有多大的差距。 在鍵盤市場裡,薄膜式鍵盤算是佔最大多數的,許多廠商為了讓名稱看起來高級一點,可能會將其稱作:剪刀腳鍵盤、巧克力鍵盤、機器混合鍵盤...等,也因為數量是實在太多,使得薄膜式鍵盤在種類和價格上也是參差不齊,從幾百塊到幾千塊的都有,而且也不見得是越貴的手感就越好。 由於普遍較短的鍵程和底部薄膜的緩衝,使用薄膜式鍵盤的好處,在於敲擊時手指需要承受的衝擊會比較小,對於打字力道比較大的玩家,或是每天敲擊鍵盤時間特別長的玩家,好的薄膜式鍵盤在長時間使用之下,指頭比較不會有麻掉的感覺。 只是薄膜式鍵盤在盲購(閉著眼睛挑)上最大的難題在於「手感」,它不像是機械式鍵盤那樣可直接透過廠商在標示「鍵軸」的種類來區分,薄膜式鍵盤在這部分就缺乏可以一眼看出手感的評斷標準,畢竟一款鍵盤的手感好壞是很主觀的事情,所以在挑選上能夠親自到實體店面去親自測試一下比較好。 但如果玩家不方便出門親自試打鍵盤,或是覺得自己的手指比較雜食,什麼樣的手感都能接受,薄膜式鍵盤在網購上還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件最重要的就是「鍵帽」的做工,由於薄膜式鍵盤的成本低廉,有些廉價的鍵盤廠商在鍵帽的部分就幾乎是粗製濫造,鬆動、不貼合、公差過大的按鍵就別說是手感了,就連有些還會用沒兩下鍵帽脫落、卡鍵,使用上的問題可說是層出不窮。事實上就有一些貴得要死還出包的狀況發生 (望向MacBook系列)。 因此在購買鍵盤的時候,小邊建議還是選擇一些口碑比較好的鍵盤廠商,因為這些廠商推出的鍵盤,會有比較多的玩家分享它的開箱和測試文章與影片,玩家可以透過文章與影片來判斷鍵盤在做工上是否足夠精細。 此外,為了求新求變,許多廠商會推出一些標新立異的薄膜式鍵盤,有些是主打人體工學,有些則是主打顏質,特別在鍵盤和鍵帽上別出心裁,考量到在家辦公不是在渡假,因此這一類的鍵盤相當的吃客群,有人一用回不去,有人則悔不當初,在網路盲購無法試用的情況下,建議先忽略這一類的鍵盤,以免花錢繞遠路。 幾乎要和「電競」畫上等號的機械式鍵盤,在挑選上最大的好處在於鍵軸的供應商就那幾家,也讓機械鍵盤在手感上有一個衡量的標準,玩家只要結帳前看準選購的鍵軸類型,基本上不太會因為出現手感不符合期待而失望的問題。 然而相較於薄膜式鍵盤,機械式鍵盤的入手的門檻會相對高一些,而且廠商為了求新求變,開始在鍵盤上加入一些特殊功能,像是耳機孔、USB孔、分離式數字鍵等,以此來墊高鍵盤的價格,至於實不實用這一點就見仁見智了。 除了價格之外,機械式鍵盤因為結構的關係,在體積和重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份量,玩家的桌面空間如果太小,需要時常整理桌面空間的話,可能就會需要另外購買螢幕架,將螢幕或筆電架高,才能夠把空間騰出來收納鍵盤,重點是螢幕架還能夠太低,以鍵盤沒有辦法塞進螢幕架下方的空間。 在購買之前,還有一件不得不注意的事,如果玩家是租屋族或是與其他家庭成員共用房間,在機械式鍵盤的挑選上可能需要彼此之間協調,因為機械式鍵盤在手感的清脆程度上,幾乎是和噪音量成正比的,特別是使用青軸的機械鍵盤,噪音會比較大一些。因此玩家若未跟同一房間的其他成員協調好,為了一個鍵盤反目成仇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當然玩家若能夠排除以上幾個困難點,機械鍵盤在打字上確實能夠帶來相當愉悅的體驗,聽著鍵盤發出悅耳的鏗鏘聲響,確實會給人有一種專業的形象,讓人想要一直打下去。至於各位玩家適合哪一種鍵軸,小編將以市面上常見的鍵軸為大家做個簡單的整理。 青軸最大的特色就是很脆、很彈、很吵。 青軸應該算是機械鍵盤中最受歡迎的鍵軸之一,有著所有軸體中最為明確的段落感,打字的時候給人感覺非常的清脆,強而有力的回饋力道讓許多玩家為此著迷,同時也是所有鍵盤中噪音量最大的,就算只是輕輕按壓,鍵盤發出的聲音也會響徹整個房間,玩家如果房間內有其他室友,或是會一邊打字一邊使用語音交談,在購買前可能會需要思考一下其噪音量使否能夠被其他人所接受。 茶軸在各方面都相當平均,如果第一次接觸機械式鍵盤,會是比較推薦的款式 同樣也是機械鍵軸的熱門款之一,相較於青軸略顯浮誇的回彈力道和噪音量,茶軸在這部分相對收斂一些,在各方的表現都屬於比較平均的類型,如果玩家不曾接觸過機械式鍵盤,入手茶軸算是一個相當安全選項,不過茶軸在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噪音量,所以在入手前還是跟青軸一樣,需要和身旁的人溝通一下喔! 紅軸在手感上幾乎沒有段落感,噪音量也低很多,廠商甚至還更進一步地推出靜音紅軸。 倘若玩家真的希望入手一個機械鍵盤,但周遭的人又對鍵盤的噪音非常介意,不妨考慮搭載紅軸的鍵盤。紅軸鍵盤是所有鍵盤軸中噪音量最小,大概就與一般薄膜式鍵盤差不多,甚至廠商為了追求極致無聲體驗,在紅軸的基礎上又推出了靜音紅軸,徹底的將噪音壓到最小。 在手感的部分,紅軸給人的感覺就沒有上述兩個鍵軸那樣有極強的「喀擦」感,紅軸在這部分是走比較滑順的打字體驗,直上直下完全不拖泥帶水。 光軸算是一個近期比較新興起的軸體,但在某些層面上它又與我們認知鍵盤軸不太相同,原因在於光軸是以觸發訊號的原理做命名的,使得光軸和手感之間並沒有直接關連。 光軸的訊號觸發方式,是利用玩家按壓鍵盤時,鍵軸的移動影響按鍵底部光束的通過與否,以此來做信號輸入的判定。由於是利用光線做為觸發機制,光軸最大的特性就是反應速度非常的快,加上鍵軸不太會因為敲擊而磨損,理論上讓鍵盤的壽命可以更長一些。 不過就如同上述提到的,光軸鍵盤的手感與觸發機制是分開的,所以玩家在購買的時候,必須先確認鍵軸手感比較偏向上述哪一種傳統軸體,同時因為光軸屬於剛興起的鍵盤軸,整體的價格也會比較昂貴一些,所以在購賣前要做的功課會比較多。 除了薄膜與機械之間的糾葛,是否購買無線鍵盤也是玩家在選購上的一大考量,一般來說無線可以變有線,有線不能變無線,如果同一個型號的鍵盤出雙版,價差約在1000元左右,那麼是可以直接考慮購買無線鍵盤的,特別是租屋族群和桌面空間狹小的族群,少了線材的糾結,在收納上會比較方便一些。 以目前的鍵盤在功能的設計走向上,薄膜式鍵盤在定位上主打文書辦公,並想營造出一個簡潔的環境,因此在無線鍵盤的選項上是比較多的,但是普遍來說,手感較好的的無線鍵盤,都被定位為頂級辦公周邊,價位上會相對來說就會顯得比較高貴一些。 至於機械式鍵盤就比較尷尬一些,因為廠商多半將其定位電競產品,為了避免訊號延遲或是長時間遊玩中途沒電的尷尬情況,機械式的無線鍵盤在市場的數量上是比較稀少一些的,加上機械鍵盤本身的份量就不算太小,再配上電池,那重量恐怕更不得了,所以在無線機械鍵盤的選擇上,多半是取消右方獨立數字鍵的80%鍵盤和60%鍵盤居多,玩家工作如果是偏向會計類型的,這一類的鍵盤恐怕就不是那麼合適了。 上述提到的鍵盤類型和挑選方式,是以玩家能夠以最簡單直覺的購買途徑為考量的出發點,做為電腦文書最重要輸入工具之一。鍵盤的市場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家廠商有還在不斷研發出各種產品想要誘惑玩家獻上錢包,小編在這邊建議玩家們,以最基本的「打字」為最優先考量,外形或附加功能則是當作參考,才能避免被華麗的宣傳詞彙迷了心竅,讓自己的荷包白白挨了一刀喔! 滑鼠相較於其他電腦周邊來說,在選購上是相對比較單純一些的,畢竟在工作的時候,滑鼠的精準度其實不要太差,在使用體驗上就不太會有翻車的情況,即便如此,滑鼠在挑選上還是有一些「眉角」會需要注意的。 不管是不是主打電競,不少滑鼠都會針對人的手掌做出設計,可以讓玩家在握住滑鼠的時候能夠更加舒適,不過這設計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針對左右的其中一隻手做設計,並起普遍來說都是以右手居多,畢竟右撇子占多數嘛!所以玩家如果是左撇子的話,在購買可能就得先看清楚,特別是自己在網路購物的時候,最後的訂單送出之前一定要再三確認訂購的選項。 除了人體工學對手感會有影響之外,滑鼠的尺寸也會在舒適度上造成相當的影響。由於滑鼠多半呈鵝卵石狀,直接看網站上面寫的尺寸,其實也不容易判斷其大小,玩家不妨可以留意網頁提到的關鍵字,諸如:便攜、容易收納、輕鬆放進筆電包等,這一類的關鍵字通常都代表滑鼠的尺寸是比較小型,或是比較扁平的,在手感方面基本上並不會太好。 至於大型的滑鼠的部分則可從廣告中滑鼠的側面來觀察,如果在官方的宣傳示意圖上,發現滑鼠的高度相當於2個大拇指的高度,那基本上可以判斷它是一顆比較大型的滑鼠,手小的玩家在握這一類的滑鼠可能會有勾不太到按鍵的感覺。 除了左、右鍵和滾輪之外,不少滑鼠還會在側邊加入自定義按鍵,玩家可以用它來設定一些常用的快捷鍵,提升操作時的便利度,省去讓游標在畫面四處游移的麻煩。 不過有一些廠商會錦上添花地設計出一大堆的按鍵在側邊,有的甚至乾脆連搖桿都擺了上去,以辦公文書來說,其實兩顆按鈕就差不多了,太多按鍵反而容易增加誤觸和學習成本,讓工作的效率下降。 至於DPI值,也就是靈敏度,也是一樣的道理,DPI值越太高只會讓玩家更加難以掌控游標的位置,從而讓滑鼠在最基本的點選方面變得非常吃力,一般來說,DPI值能夠涵蓋3200左右其實就很足夠,不需要特別去選擇上萬DPI的滑鼠,以目前螢幕解析度的進步速度,等到能夠派上用場的時候已經不知道是多久以後,屆時滑鼠大概早就報廢了。 不同於機械鍵盤還是有線的天下,近幾年哪怕是電競滑鼠都開始走向無線化,除了前面提到的「無線可變有線」之外,無線傳輸技術的突破也讓滑鼠即使在無線狀態之下,也能夠有足夠的穩定度和反應速度。 既然連主打穩定和速度的電競滑鼠,都開始使用無線技術,對這方面要求沒有那麼高的文書滑鼠來說,這方面的選擇上自然也就更多了,價格帶的分布也越來越廣,從數百元到數千元的都有。以文書辦公來說,要買到一隻手感合適的無線滑鼠,基本上已經不是難事。 至於有線滑鼠並不是沒有市場,其實大部分的滑鼠廠商還是會投注相當的心力在有線滑鼠上,由於沒有續航力和電池艙設計方面的困擾,在功能、外觀上會比無線滑鼠來得更加多樣和完整。 要是玩家想直接選購無線滑鼠的話,由於必須依賴專屬接收器,才能夠保持穩定與快速的連接,如果一個不小心不見了,滑鼠主打的穩定和高速基本上就跟著一起消失。若您想說再買個接收器的話,嘿嘿!由於每個接收器都有ID配對,因此不一定能夠與你既有滑鼠做配對,因此這部份可得小心,別把接收器搞丟就是了! 再看無線滑鼠在充電方面,也越來越多元,有的甚至還能夠無線充電。此外,無線滑鼠的電池續航力,會隨著充電次數的增加而減少,相較於一隻好的有線滑鼠可以陪伴玩家好幾年來說,無線滑鼠的電池能不能辦到這點就是一個問號了。 綜合上述介紹可以得知,若玩家在家辦公時,使用滑鼠的時數很長,又或是剛好是喜愛遊戲的玩家,在家上班剛好能省去舟車勞頓所浪費的時間,讓自己玩遊戲的時間變多,此時有線滑鼠就擁有較多優勢,可減少上述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以小編過去工作轉換時期而待在家工作經驗,通常第一個禮拜會很開心,不用趕車、沒有主管監視,更不用受到其他同事的話題而分心,但是缺乏社交的生活久了,即便是邊緣人,還是多少會希望接收到一點社會喧鬧的滋潤,因此,學會忍受孤單者,就成了在家工作的一大課題了。 在上班時間要排解這樣的問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聽音樂,在辦公室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音樂只能做陪襯;現在因為疫情而變成在家上班的話,就沒了這方面的顧慮,選擇一個好的音效周邊,就顯得相當有其價值了,優美的音樂能夠撫慰心靈,讓玩家能夠在枯燥的工作和主管的冰冷的文字訊息中尋找一絲溫暖。 桌面喇叭最大的好處,就是「真正」的沒有拘束,沒有線材糾結、沒有續航力限制,更不會有兩坨東西堵在耳朵上,所以即使聽上一整天耳朵也不會不適或疲憊,只是可能稍微顧忌一下房間內的其他人,就如同機械式鍵盤的噪音一樣,玩家使用的當下可能沒有感覺,甚至是樂在其中,但對於周遭的人,可就不見得是這麼一回事了。 在選購上,目前桌面喇叭的產品有朝著無線化、精品化的趨勢,主因還是現在玩家們在整體娛樂方式的改變,雖然依然還是有幾百塊就能搞定的桌面喇叭,但這一類的喇叭真的只能期待它會「叫」而已,基本上毫無音質可以言,倒不如直接用手機外放。 以目前的價位來說,音質有一定水準的桌面喇叭,定價多落在2,000元~5,000元這個區間,玩家可以視自己需求和桌面空間,來選擇是要比較單純的雙聲道、強化低音的2.1聲道,或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Soundbar。 當然玩家其實也不一定要強求透過電腦直接播放,畢竟現在大多數玩家的音樂載體多在手機上,利用具備無線的功能藍牙喇叭與手機連接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以目前廠商主推的產品類別來說,在選擇上也會比較多樣,反正是在家中,不會像藍牙耳機那般有電池續航力的困擾。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電話打進來,對方說話的內容是可能會一併被播放出來的,談話內容如果涉及一些機敏的內容,就要稍加留意一下。 以耳機的市場來說,最常見的種類大概就屬入耳式耳機的,受歡迎的原因不外乎耳塞的設計可以隔絕噪音,配戴起來也比較穩固,不容易在行走之間掉落,算是不管任何場合都很合用的設計。 即使在家中,有的時候鄰居、家人,乃至於大馬路上的車流,都有可能發出各種噪音來使玩家分心,對於想要專注於工作上的玩家來說,使用耳塞尺寸合宜的耳機,可以有效的幫助自己免於外界干擾,同時減少長時間配戴的不適感。 在挑選的部分上,耳機的音質好壞算是一個非常主觀的事,它很難單純靠數字規格或儀器去判斷它的好壞,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耳機在音質的挑選上也就差不多是這麼一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入耳式耳機的價格存在數個斷層,對一般玩家來說,把價格帶落在3,000元左右,就能夠符合大多數玩家的需求,再往上可能就得落在6,000元左右,甚至對於一些音質要求沒有極限的「發燒友」來說,一副數十萬的耳機也不在少數,不過那是另外一個世界的故事了。XD 對於在家辦公的族群了來說,購買入耳式耳機的理由除了是希望在工作時能少點噪音,多點音樂之外;勢必也會希望能夠在面對客戶的電話、處理遠端會議、報告等內容時可以更加從容,不用一直拿著手機到手痠,或是對著麥克風大吼到燒聲,因此能夠兼具音質與麥克風收音的耳機在便利度上勢必會有更高的優勢。 電競大廠Razer推出的Ifrit便是一款能夠在居家辦公發會很高機動性的耳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它的USB音訊強化器。在音樂饗宴上,玩家將它與電腦連接之後,它能夠大幅提升音樂的音質和耳機的推力,以原廠的耳機為例,小編只需將音量開到6/100,就已經有足夠宏亮和清晰的聲音表現。 在接上強化器後,音質在低、中、高音的表現都相當平衡,沒有許多電競耳機低音過強造成聲音混濁,或是為了遊戲表現讓整個聲音乾澀單薄的情況,當然平時使用不接強化器一樣也是可以的,即使少了強化器其推力和解析力依然具一定水準,所以即使單純接在其他行動裝置上聆聽也是OK的。 而在對於辦公的便利性上,Ifrit本身具備了一個獨立可調式的電容麥克風,配上耳機本身的掛架設計,讓玩家在家不管是要開會還是開直播,想要坐著講、躺著講,都可以以最舒適自然的姿勢獲得最佳的收音,不需要像一般的入耳式耳機為了確保收音必須要一手扶著麥克風。 為了避免玩家在會議結束後,麥克風依然處在收音狀態從而引發不必要的悲劇,玩家將耳機接到USB強化器之後,耳機會以非常顯眼的紅/綠LED指示燈告知玩家目前麥克風是否處在收音狀態,還可以透過上頭的控制器快速地進行收音切換和耳機撥放音量調整,大大減少意外的發生。 除此之外,USB強化器本身具備了兩個3.5mm音訊孔,玩家可以用它來連接第二副耳機,如果家中有小孩也在居家學習,或是平時就有額外準備補充教材要在電腦前聆聽,透過連接兩副耳機,便能與小孩一同上課,掌握小孩的學習狀況,實現親子共學。 Razer推出的Ifrit以居家辦公角度來說,這一款入耳式耳麥,主要是提供給有音訊會議需求、但又不習慣耳罩式耳機所帶來的悶熱厚重感、輕巧/體積小讓畫面看起來更專業,並且在功能面上有著相當高的涵蓋能力,在滿足音樂與會議之外,還具備了一定的擴充性,從而實現滿足多人共享的需求,多元特性的特性,相當適合即使在家也得家庭、工作兩頭燒的上班族群。 廠商名稱:Razer • 產品名稱:IFRIT+USB AUDIO Enhancer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3,790 • 代理商 :精技電腦 如果玩家不僅僅是Work From Home還要Play At Home,耳機的選擇上舒適度和音質就是一樣重要了,在所有耳機中,最講究舒適度的莫過於耳罩式耳機了,同時在各家耳機廠商的定位中,耳罩式耳機也是比較高階的產品。 相較於實用類型的耳機來說,耳罩式耳機一般來說更偏向走娛樂為重,除了提供基本音質之外,舒適度更是挑選的重點。以耳罩的部分為例:耳罩的尺寸必須足夠大,才能夠完整包覆耳朵;海綿的柔軟度必須適當,才能確保舒適度與隔音的效果;頭夾的彈性必須充足,才不易鬆動等等。 至於音質的部分,不少廠商會特別針對每一款耳罩式耳機做出不同的專屬定位,從音樂、電競、劇院等,有的可能專為其中一項做特化,有的則可能選擇各方面都平均處理,因此耳罩式耳機並不是單單塞入比較大的單體就能代表比較優越的聲音,後期的各項零件的調校與選用都會大大決定一款耳機的價值。 以耳罩式的耳機市場來說,由於用料成本來就不低,想要獲得音質與舒適度兼顧的耳機,可能就得多掏出幾張鈔票了,普遍來說價格落在8,000元上下的耳機,在整體的表現都不至於太差,但就如前面提到的,耳罩式耳機常常會針對某些場景方面做調校,玩家在購買前可能得先想想自己買耳機是期待哪一方面的體驗。 小編知道各位玩家都比較貪心,既然要花錢,不管是音樂、遊戲還是電影效果,自然是要全部都要啊!為此小編用自己的耳朵挑選過後,為大家推薦華碩的ROG Theta 7.1! 光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款耳機能夠具備環繞7.1環繞音效,利用內建四顆高解析度ESS 9601音效晶片來驅動單體,提供精準的聲音定位,讓玩家不論追劇還是組團對戰,都能夠感受到細膩的音場變化,宛若虛擬世界化為現實,而自己則成為了主角。 在音樂的表現的部分,除了4顆音效晶片之外,還加入了獨立的DAC以及SupremeFX S1220A音訊編解碼器,讓耳機能夠支援Hi-Res高解析音樂,還原出歌曲中的每一個細節。 此外,考量到現今的耳機多移除了3.5mm耳機孔,加上耳罩式耳機體積大,需要較多推力來驅動耳機,ROG Theta 7.1直接捨棄3.5mm耳機頭,改成USB Type C作為連接方式,並在耳機上設計了PC/手機的功能切換鍵與音量調節鍵,讓玩家的手機可以更輕鬆的帶動耳機,提供豐沛的音量與細節。 至於長時間配戴所需要的舒適度上,華碩直接給予了兩種不同的耳罩供玩家做使用,一個主打柔軟舒適,另一個則主打快速散熱,且不論是哪一個耳罩,體型都相當的巨大,可以相當穩固的包覆住耳朵,將外界的噪音給隔絕,小編在辦公室戴上之後,不用開音樂就已經幾乎聽不到其他編輯們說話的聲音了。 雖然說耳罩式耳機是為了給注重聲音享受的玩家所設計,但在家辦公,還是會也需要用到麥克風的時候,Theta 7.1在這個部分具備了可拆卸式麥克風,並導入了AI降噪技術,能夠分析環境中各種可能的噪音並將以消除,這項技術還獲得了知名語音聊天軟體Discord與TeamSpeak的認證,因此那怕開會時、家中的其他成員在身後吵吵鬧鬧,也不必擔心對方會聽不清楚玩家的聲音。 最後,ROG招牌的RGB燈效當然也是準備好給玩家,透過Armoury II軟體便能打造出千變萬化的燈光效果,還能夠詳細的針對各項遊戲場景設定EQ等化器,打造出最喜愛的聲音效果,讓ROG Theta 7.1進一步的在各方面都展現出平衡且優秀的一面,滿足各種環境和需求的玩家。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名稱:耳機ROG Theta 7.1 •官網: •賣場: •市售價:8,990 不管是在家自行隔離還是遠距辦公,除了要能夠自行穩定工作以外,重要的還有和其他同事溝通的能力,這點雖然許多通訊軟體都已經可以做到,文字溝通絕對無疑慮,可是一旦和視訊有關時,就是另一個問題了,總不能每次都依靠手機或行動裝置的前鏡頭吧!(拿久手痠XD) 撇除如果是用筆電或平板作為主要工作平台的玩家,因為這類平台本身普遍會提供前鏡頭的設計,真正有需要進行視訊會議時可以直接使用。但如果是使用一般桌上型電腦的用戶,這時候就會需要購入獨立的視訊鏡頭了。 已經是因為需要看到人才能溝通的會議了,成像的畫質表現自然是不能太差,獨立的視訊鏡頭相對於一般筆電或平板、甚至手機的優勢在於硬體規格彈性更高,已依般的筆電來說好了,多數筆電前鏡頭規格仍停留在720p年代,成像的畫質並不清晰,這在視訊會議時可能會帶來些許的視覺問體;即便畫面問題能解決,筆電本身的喇叭麥克風效果也相對不佳,因此,整體來說,還是採用獨立的對應裝置會比較適合。 回過頭來看,目前市面上的視訊鏡頭種類繁雜,尤其玩家如果上網路商店搜尋也能找到一拖拉庫的產品,該怎麼從中選擇適合的產品便是一大問題了。 最基本的要求自然就是畫質表現不能太差,這邊要先分成兩種工作類型,第一種就是以YouTuber或是直播主這種影像創作者相關的用戶,自己需要直接入鏡且必須是做為內容一部份的玩家,這時候要選擇的畫質建議可以達到1440p甚至2160p,更新率速度也要至少擁有穩定的60 FPS較佳。但如果只是一般上班族或商務人士的話,應對日常的視訊會議,除非另有品質的要求,否則基本FHD解析度的成像品質就已經十分足夠。 除了影像的品質以外,也要方便攜帶或安裝使用,目前市面上多數視訊鏡頭一般在安裝上會有兩種方式,一是本身就具備獨立的支撐座可以放置在桌面上,這麼做的好處是相對來說會比較穩定,不用擔心掉落的風險,但同時也增加體積、並且佔用到桌面空間。 另一種目前比較常見的方式是能夠直接快速放置在螢幕邊框上,直接掛在螢幕上的方式攜帶和安裝上都會更輕鬆些,而且只要連接線有和電腦連接,也可以因應需求隨時將鏡頭取下、以手持的方式進行視訊也是可以的。 最後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查看選擇的產品是否有提供額外的軟硬體功能,舉例來說,部分視訊鏡頭會額外提供麥克風錄音的功能,這麼一來就可以省去玩家額外購買麥克風的成本。雖然這類麥克風無法媲美專業等級的麥克風產品,但作為簡單使用或應急的話還是非常不錯的。 軟體部分要注意是否有針對成像畫面做更多著墨,像是提供自動對焦或是曝光,或者甚至能提供更多的色彩呈現效果等等,這都能讓玩家在使用時減少更多後續處理的麻煩。 在防疫期間要做到遠距視訊不難,畢竟大家現在人手一機,直接利用手機也是能作視訊會議,但如果是用電腦或筆電的視訊鏡頭的話,就要考慮到可用的軟體,雖然目前市面上有眾多視訊軟體可用,包含像是最常見的Skype或是Teams等等都是一時之選,但敏感的玩家們想必也注意到近期一款名為Zoom的視訊軟體因為資安的問題吵得沸沸揚揚,這也是玩家在使用視訊軟體時需要小心的地方,須注意第三方軟體的來歷和其使用權限,避免在這段期間得不償失。 由華碩推出的ROG Eye USB攝影機,在整體設計上要先追朔到ROG旗下電競筆電近年來取消前置鏡頭的決定,畢竟玩遊戲的話比較少需要用到前鏡頭。但ROG也針對有需要的玩家額外推出了ROG Eye作為對應。 ROG Eye在外觀上來說很符合ROG的簡單低調設計,加上最主要是針對筆電而來,因此整體的大小並不大,厚度甚至也僅在17mm,可以輕易放入口袋或是安裝在筆電螢幕上方,小巧的體積在方便攜帶的同時也不佔空間。 至於硬體規格部分,ROG Eye提供基本的FHD解析度輸出,更新率則是在60 FPS,作為一般視訊日常使用是絕對綽綽有餘的。另外,針對成像結果方面,它還提供臉部自動曝光和自動對焦技術,在成像方面更清晰;顏色部分則是有寬動態範圍(WDR)效果支援,可對應前後被鏡消除過曝問題。 最後,ROG Eye也額外搭載雙麥克風設計,並採波束賦形麥克風,可藉此濾除像是風扇風聲、鍵盤敲擊聲或是遊戲音效、甚至他人人聲等等,確保即便在吵雜的環境下也能穩定收音,錄音方面ROG Eye也能以96kHz/24位元的品質進行收錄,整體的音質表現很不錯。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視訊鏡頭ROG EYE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3,290 要居家工作,為了能夠與公司保持溝通,那麼建議家裡至少要裝個基本型的固網,以便能進行超大檔案傳輸、語音通訊、遠端桌面/遠端連線、視訊會議…等工作上的需求。 雖說當今4G行動網路幾乎可以包辦了不少工作需求,只要有一支手機,就可以用來收公司Email、傳即時通訊(IM),甚至進入公司的行政後台以便遠端打卡…等等,而當今也有不少上班族把家裡的固網撤掉,改用4G手機來分享,但是,以提升工作效率以及建構智慧家庭來說,家裡裝個固網會比較方便,不僅可以減少行動網路在進行大量、持續性資料傳輸時的不確定性,且固網搭配新一代無線路由器(Router),就能將無線訊號覆蓋到家裡的各個角落,讓在家工作的空間更加自由與彈性,因此不管是防疫期間,或是平時,都頗建議家裡至少要裝個基本型的固網,以打造居家辦公室兼智慧家庭。 而當今要建構智慧家庭或居家辦公室的主要設備,除了拉固網時所附的小烏龜之外,還要一組無線路由器,以便提供有線與無線連線需求,並讓家裡每個成員都能用各式連網裝置來上網。舉凡電腦、遊戲機、平板、智慧型手機、智慧手錶/手環、智慧電視、智慧音箱、IP Cam,以及各式智慧家電…等等,都可以透過新一代的無線路由器來上網,以滿足建構智慧家庭的連網需求。 由於當今Wi-Fi路由器有很多種類,隨著Wi-Fi Alliance於2018年10月發表最新基於802.11ax技術的Wi-Fi 6標準之後,無線傳輸效能又再次往上提升。簡單來說,802.11ax (Wi-Fi 6)使用到2.4與5GHz頻段,搭配高達160MHz的頻率,使其每條傳輸流的速率達到1000Mbit/s,同時還能向下相容於前幾代的802.11ac (Wi-Fi 5)、802.11n (Wi-Fi 4)與802.11g、802.11b、802.11a等標準,因此,Wi-Fi 6也被視為下世代的Wi-Fi主流。 而自2019年起,各廠商都有推出對應Wi-Fi 6的產品,除了路由器之外,不少新一代的主機板、桌機、筆電,甚至手機…等等,都紛紛開始改內建Wi-Fi 6的新標準,因此當今要選購新的路由器,都建議直接買Wi-Fi 6的產品。至於路由器的選購方面,則可以先考慮自己家裡的場域為主,來選購適當的產品。一般來說,小家庭的話,路由器可以選擇4~6天線為主,可選擇天線外漏的機種,若為美觀考量,選擇內建天線的機種也是可以的。擺設時盡量放置在家裡的正中心,以便讓家裡的各個角落都能收到無線訊號。 若家裡坪數較大,或是有樓中樓、透天厝,那麼就建議選購多台路由器,且支援 Mesh 網狀網路功能的機種,會比較合適。然後每台路由器的擺設位置就可放置在家裡需要加強訊號的地方,以將訊號延伸到更大範圍。而透過Mesh網路的相同SSID設定,讓人移動到其他路由器的覆蓋範圍時,就會自動切換,以維持暢通的無線訊號。值得注意的是,路由器擺設位置要能兼顧通風為主,畢竟路由器也是需要散熱,若放在密不通風的地方,可能造成網路掉速或甚至當機的情況。 此外,若為佈線工程因素,例如在樓中樓或是上下樓層之間,或是不好拉網路線的地方,其實也能透過多台Mesh路由器以無線的方式建立互連機制,然後再從另一端的路由器轉成以有線方式來上網,例如1F到2F室內梯之間要拉網路線會影響美觀,那麼就可以在1F和2F之間裝個Mesh路由器來互相連線,然後在2F的電腦再將網路線連接到2F的路由器即可。如此一來,室內佈線不再傷腦筋,維持美觀又能兼顧有線與無線上網的需求,可說是建構居家辦公室或智慧家庭的必備傢俬! 在路由器內建的韌體/軟體介面部份,市面上的路由器目前大多提供簡易介面和完整介面兩種。一般簡易介面提供快速設定功能,讓路由器可以馬上發揮作用,讓家裡的有線與無線上網環境馬上可以使用。至於完整介面部份,則是有更多的細項設定,以搭配各式網路應用。若有必要的話,選擇有中文介面的,使用上會更加親和。 由於居家辦公室可能會用到更多網路協定,因此選購時要看規格表那邊,是否有具備VPN、QoS、FTP…等特色,以便能配合公司的遠距連網需求。此外,流量管控功能也是必備的,以免你在與公司進行視訊會議時,被隔壁房間的小孩或其他人因為下載遊戲而卡住不動。再來就是安全性考量不可馬虎,為避免上網遭受駭客攻擊或是誤上釣魚網站,如今不少路由器有提供線上防毒防駭等功能,可自動更新病毒碼,讓您的居家上網更加安全。 防疫期間,若需要在家工作或娛樂的話,家裡勢必要拉一條固網才行,以便能與外界溝通。一旦拉好固網時,接下來當然是要有一台好用的路由器才行啊! 這次推薦的路由器,為華碩ZenWiFi AC (CT8)三頻AC3000家庭Mesh Wi-Fi系統,名字看起來很長,但只要記住型號是CT8,是主打三頻AC3000的Mesh系統,包裝裡面含有2台高階路由器,提供最大涵蓋範圍高達150坪(4個以上房間)的能力,收訊無死角,賦予玩家無論是辦公或是娛樂,都能享有流暢不中斷的網路連線體驗。 外型採用獨特的長橢圓柱狀設計,將6條天線內建於機身內部,45度天線能確保多樓層住家的收訊強度,搭配垂直外殼、天線與電路板之間的間隔,可大幅降低Wi-Fi訊號干擾。機身以特別設計的通風口來增加氣流,以及雙散熱器來發揮最高散熱性, 可說是融合了時尚美觀、強大散熱與無縫連線能力於一身。 內建四核心高效能處理器,提供2.4GHz + 5GHz x2共三頻、最大頻寬加總為400+867+1733共3000Mbps的總體無線傳輸速度,具備MU-MIMO與傳輸分析功能,多人同時連線亦可保持通暢無阻。主打功能就是將兩台路由器透過ASUS Router App來輕鬆建構出相同SSID的Mesh網狀網路,讓玩家走到哪都能偵測並自動切換,為住家每個角落帶來強大且完整覆蓋的Wi-Fi訊號,在家辦公也能享有如同公司的網路環境一樣,提供穩定連線且高速傳輸的需求。 在連接埠方面,每台路由器皆提供4組Gigabit LAN埠,可以連接桌機、筆電、遊戲機,或是其他3C裝置,若上下樓層不易拉網路線,亦可透過Mesh網路來建構無線轉有線的環境。另提供一組USB 3.1 Gen.1埠,可連接行動硬碟、隨身碟,當成簡易的NAS網路磁碟機,以進行檔案共享或下載神器等應用。 在設定功能方面,CT8除具備一般路由器的必備功能之外,還提供由趨勢科技提供的終身免費網路安全功能,確保您連網裝置的隱私受到保護。另有家長管理功能,以保護家人免於受到不當網路內容的影響。此外,要是固網突然斷線,玩家亦可透過手機的4G網路連到路由器來做應急,讓工作仍可繼續完成。因此,CT8可說是包辦了在家辦公或娛樂的一切高速網路連線需求,值得玩家入手!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路由器ZenWiFi AC (CT8)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9,990 俗話常說,資料無價,因此要經常備份,這已經是現代數位經濟中的必備常識。一般專家都建議資料備份3-2-1原則,亦即至少要3份備份、使用2種形式,其中1份放異地。以第一原則來說,除了放在電腦硬碟與雲端硬碟之外,您還是要準備一台隨身硬碟,以備不時之需。 由於當今資料越來越龐大,這些大量的影音、照片、3D繪圖、大型資料庫… 等檔案,加起來隨便都是幾百GB,要是透過雲端來傳輸,不僅實在太慢,而且有些商用雲端硬碟服飾是上傳免費、但下載就要花費,這樣一來只要有大量下載需求時,就非常不划算。因此我們建議選擇外接式SSD,以用來即時且快速複製與備份您的大量寶貴資料。 雖說目前還是有人在使用外接式HDD,但其有不少風險,包括使用時不能動到、振動到,有些早期的可攜式HDD還要連接Y-Cable來提供足夠電力,但若電腦也是比較老舊的話,可能會因為USB電力不足而導致讀寫品質降低,增加日後讀取錯誤的機率。此外,HDD最大的劣勢,在於讀寫速度已經達到物裡極限的200MB/s了,很難再往上提升,若要快速複製大量的資料,就得等很久~很久~很久!不僅會降低生產力,在等待的期間也會火冒三丈! 若改使用外接式SSD的話,就能擁有不少便利性!插入電腦後即可立即存取,不用像HDD那樣需等到馬達轉速穩定後才能存取,此外其優點還有速度更快、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更方便攜帶,且只要單條Cable的設計讓連接上也更方便,甚至新款產品已紛紛改用USB-C規格來設計,讓正反插入皆行,使用上更加方便。 至於容量部份,目前外接式SSD也已經到達1TB甚至2TB的等級,幾乎可以取代傳統外接式HDD。因此若您需要居家工作,或者需要分梯次,變成單數週在家、雙數週在公司這種輪流上班的狀況,都建議您準備一台外接式SSD,如此就能透過高速的讀寫速度,在遵循公司資訊安全政策之下,來快速將工作資料備份與轉移完成,以便在家裡或在公司都能快速就位,輕鬆工作。 在規格方面,目前外接式SSD有分成USB介面(內建SATA或NVMe SSD)與Thunderbolt 3 (NVMe SSD)兩大類。先說前者好了,目前可以分成USB 3.2 Gen. 1 (SS5,最高5Gbps頻寬)、USB 3.2 Gen. 2 (SS10,最高頻寬10Gbps),以及最新USB 3.2 Gen. 2 x2 (SS20,最高頻寬20Gbps)。也就是說,目前USB介面的外接式SSD可分成這三個速度等級。SS5的通常是內建SATA規格的SSD,SS10的通常是內建M.2 NVMe SSD,而SS20則是當今最高等級,內建高速M.2 NVMe SSD。 ●外接式SSD的速度種類 (USB規格): (1) USB 3.2 Gen. 1 (SuperSpeed 5Gbps, SS5): 內建SATA 6Gbps的2.5吋或mSATA SSD,有些是內建SATA M.2 SSD,讀寫速度上限550MB/s (2) USB 3.2 Gen. 2 (SuperSpeed 10Gbps, SS10): 內建PCIe 3.0 x2或x4的NVMe SSD,讀寫速度上限1000MB/s。 (3) USB 3.2 Gen. 2 x2 (SuperSpeed 20Gbps, SS20): 內建PCIe 3.0 x2或x4的NVMe SSD,讀寫速度上限2000MB/s。 至於後者,也就是Thunderbolt 3 SSD,理論上限就是40Gbps,速度比上面三者快,但價格也比較貴。這類SSD必須搭配支援Thunderbolt 3埠的電腦才能使用,由於Thunderbolt 3也採用USB-C接頭設計,很容易與USB 3.2 Gen. 2搞混。 ●外接式SSD的速度種類 (Thunderbolt 3規格): (1) Thunderbolt 3 (40Gbps): 內建PCIe 3.0 x4的NVMe SSD,理論讀寫上限可到40Gbps,但目前的產品大多讀寫上限只到2800MB/s至3000MB/s。 值得注意的是,若將USB 3.2 Gen. 2 (SS20) SSD連接到Thunderbolt 3埠,則會降至SS10的模式來運作 (主要是Thunderbolt 3與USB 3的共規只到USB 3.2 Gen. 2的SS10);相反的,若將Thunderbolt 3 SSD連接到純USB 3埠的話,則系統會認不到,因此購買時要特別注意! 從上述可得知,目前外接式SSD的兩大主流規格。以Thunderbolt 3 SSD來說,由於必須搭配有Thunderbolt 3埠的電腦系統才能使用,只連接到純USB 3埠是認不到的,因此Thunderbolt 3 SSD的流通性不及USB SSD那樣廣泛,比較適合非常需要即時存取的工作站應用,或是需要高速且大量的資料存取的專業人士,來選購使用。 若沒有需要用到那麼高檔的產品,或是預算考量的話,其實買USB規格的外接式SSD即可。至於要選SS5、SS10、SS20哪個速度等級,則端看個人偏好。以SS20來說,目前大多數電腦的USB埠,普遍支援到SS10 (USB 3.2 Gen. 2)而已,要等今年度開始有越來越多新世代主機板紛紛支援到USB 3.2 Gen. 2 x2之後,或是加裝,SS20 SSD才有效能發揮的空間,不然現階段只能降速到SS10或SS5來運作。 那麼退而求其次,到底要選SS10?還是SS5等級呢?這就端看個人喜好。若有經常性備份,以及當成線上即時存取使用(亦即會連接電腦來直接開啟檔案、存取檔案,甚至執行可攜式應用程式),那麼就建議選擇SS10。由於這類型的SSD速度可達1000MB/s,因此拿來製作成Windows To Go,透過外接式SSD來開機,也是不錯的應用。 至於比較重視時尚外觀、外型輕巧,且要資料備份時才會拿出來連接電腦使用,一般情況幾乎是並不會拿來當線上存取使用,此外若速度上比較沒要求一定要跑很快,且希望跨平台使用(Windows/Mac)的話,那麼SS5等級的外接式SSD對絕大多數的使用者來說,其實就非常夠用了。 俗話說,職場在走、外接SSD要有。相信玩家們在工作期間,總是會產生不少的文件資料,而這些重要檔案若只存放在電腦硬碟內的話,風險是相當高的。因此除將重要資料備份至雲端硬碟外,平常也建議備齊一台可攜式SSD,一來可加速資料複製、不像HDD慢吞吞。二來若要同事做資料交換的話也比較快又方便,且不怕摔到。三來就是若需要居家工作的話,可攜式SSD也是最快能在家裡建構與公司相近工作環境的絕佳儲存裝置,因此建議平時就備齊這類產品,防疫時期也能快速為工作就定位! 這裡推薦的可攜式SSD,為Seagate推出的One Touch SSD,外型超迷你,僅75mm x 55.5mm x 10mm比一張信用卡的長度還短小,且只有65公克,放在隨身包包也非常方便,個人數位資產隨手帶著走。外型設計方面,其正面採用黑色織紋布料材質設計,另有白色版,有500GB與1TB等容量 (該系列另有迷彩特別版,有紅/灰白/藍/綠等迷彩色,容量有500GB),再搭配Seagate Logo的標籤,賦予優雅且時尚的個人品味。 出廠時已格式化成exFAT格式,可相容於Windows與Mac平台,各種超大檔案存取也沒問題。在軟體方面可不馬虎,搭配Seagate Toolkit及Sync Plus持續備份軟體,只要建立好備份計畫,輕鬆一按,程式就會在背景進行備份作業,將重要檔案備份與同步起來。透過其隨附也是編織線設計的USB 3.0連接線,可提供高達400MB/s的傳輸效能,幫用戶的資料快速備好備滿。 至於實測方面,透過 CrystalDiskMark測試,循序讀寫分別達到438.47MB/s與261.73MB/s,效能還算不錯。在實測複製大檔案時,ISO檔案大約達225MB/s,遊戲檔案大約138MB/s。使用ATTO測試時,讀寫則都有超過400MB/s以上的水準。因此,在高效能與大容量設計之下,玩家可以自己建立好完善的資料備份計畫,來快速且安靜地把個人重要資料全部備份起來。 此外,為方便創作者使用上的便利性,One Touch SSD隨附Mylio Create一年訂閱服務,以及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兩個月訂閱服務,讓用戶註冊完產品後,即可馬上使用這些功能強大的創作類應用程式。前者是一款直覺的照片管理程式,可整理、建立回憶,並在多台裝置上編輯、分享與同步照片,讓生活回憶更加井井有條。而後者可使用Lightroom CC與Photoshop CC來處理照片特效與編輯,以方便創作者無論是工作上或是個人照片上的修圖需求。 提供3年保固,Seagate One Touch SSD簡言之,其以時尚外型、超迷你的體積與輕薄的重量,是上班族、創作者與粉領族絕佳的備份利器。 • 廠商名稱:Seagate • 產品名稱:One Touch SSD • 官網: • 賣場: (黑) (白) • 市售價:(1TB) 4,890 ; (512GB) 2,790 俗話說:玩,也是要講究效率的!相信玩家們不管是工作或是玩樂上,都有不少程式、資料、照片、影片、遊戲檔案、影音直播…等需要進行經常性的備份與傳輸,而這些檔案通常都不小,如果這些資料是必須要在工作地點或是家裡之間做傳遞,那麼一般都會建議準備一台外接式SSD,且最好是越輕薄越好,以便輕鬆且快速地進行超大檔案的傳輸與轉存。 而在眾多可攜式SSD中,Seagate為玩家量身打造了全新的輕巧超薄的可攜式SSD,採用俐落的極簡造型,表面鋁製外殼,提升散熱效率,再搭配黑色主題與綠色邊框設計,並提供綠色LED燈效,在檔案存取時有呼吸燈的特效,以搶佔玩家們的眼球。 在體積上也非常小巧,僅9.1mm x 79mm x 93.45mm,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高度,重量也只有140公克。至於容量方面則有500GB、1TB、2TB等容量可供選擇。其連接埠也採用最新USB-C規格,可正反插拔,提升使用上的方便度。 擁有防震能力,BarraCuda Fast SSD出廠時已格式化成exFAT格式,因此可遊走於Windows與Mac平台,不用擔心超過4GB大檔案無法寫入的問題。透過隨附的USB-C to USB-C傳輸線,以及USB-C to USB-A傳輸線,讓玩家可以連接到各種桌機或筆電,透過其提供高達540MB/s的傳輸效能,可以幫玩家快速將資料做好備份,甚至玩家可以將遊戲檔案直接安裝於外接式SSD,以便直接快速啟動遊戲,這樣一來可以不需佔用到電腦的硬碟空間,二來可以隨時帶到哪兒玩到哪,不需要每台電腦都要安裝遊戲。 在軟體方面,透過其Seagate Toolkit及Sync Plus持續備份軟體,玩家只要建立一次備份計畫,程式就會在背景進行備份作業,將重要檔案進行備份與同步。此外Seagate也隨附Adobe Creative Cloud Photography兩個月訂閱服務,讓玩家可以透過其Lightroom CC與Photoshop CC來進行修圖,或加入各種特效照片,以便玩家輕鬆進行各種圖片的修圖需求。 至於實測方面,透過 CrystalDiskMark測試,循序讀寫分別達到539.26MB/s與301.16MB/s,效能絕佳。在實測複製大檔案時,ISO檔案大約達413MB/s,遊戲檔案大約277MB/s。使用ATTO測試時,讀寫則都有超過515MB/s以上的水準。因此,這款SSD擁有超高效能與絕佳的便利性,幫助玩家來快速且安靜地把各種重要的檔案備份起來。 提供3年保固,整體而言,Seagate BarraCuda Fast SSD,以黑色搭配綠色的主題配色,提供呼吸燈效果,搭配其輕薄設計,與高達2TB的容量,讓玩家能將各種超大容量塞好塞滿,是玩家們必備的資料備份神器。 • 廠商名稱:Seagate • 產品名稱:BarraCuda Fast SSD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2TB) 9,590 ; (1TB) 4,590 ; (500GB) 2,950 中篇先介紹到這裡,下篇即將上刊!敬請期待! (本篇)
-
居家防疫、遠距工作時代:打造居家辦公室超easy (上)
自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至今已演變成全球大流行的情況,為對抗這次疫情,全世界都陷入如臨大敵一般的氣氛。由於人類對於這次病毒的特性尚未完全掌握,加上微軟比爾蓋茲也預測,這次疫情會持續到2021年秋季之後才結束,在疫苗問世之前,人們仍有感染或復發的風險。因此,在這段期間,大家仍因注重防疫工作,減少不必要的外出與旅行。 然而,前陣子仍不時爆出一些境內感染,或是群聚感染的現象,為避免這樣的情況,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發文,建議停辦各式室內100人以上、室外500人以上的集會活動。為此,不少公司早已擬定遠距工作的計畫,甚至已有不少公司已在針對居家上班進行分組演練中,至於學校也因為疫情風險,紛紛改成線上課程,讓學生們可以在家上課,甚至考試。以公司、各機關、學校來說,要如何舉辦遠距會議或課程,同時兼顧安全與品質,則是目前大家所面對到的問題。 至於個人部分,針對這次的疫情,若需要在家工作的話,除了準備必要的民生物資之外,在工作用品部份-也就是3C產品,要怎麼因應這次疫情以配合公司的遠距會議需求,在家裡安設好一切所需要的「傢俬」呢?隨著這次疫情的影響,宅在家工作的情況將會持續好一陣子,而當宅經濟需求爆增,這勢必將會改變既有的工作型態,同時衍生出一些新興行業,甚至新創行業也都可能改以在家上班為主、在辦公室為輔,讓上班這件事情,可以從辦公室延伸到家裡。 以下,我們將針對居家防疫期間,如何建構自己在家工作、遠距工作所需要的各式生財工具,我們分成11種產品大類別,除介紹不同產品類別的選購術之外,也會推薦值得入手的產品,以便「Work from Home」(在家上班)也能輕鬆應對,而下班後也能運用這些工具來「Play at Home」(在家玩樂),看完本文,就可以一次搞定宅在家裡所需的各種傢俬! 上篇 主要傢俬推薦: (1) 筆電/平板、(2) 整機/NUC、(3) 螢幕 中篇 必要周邊推薦: (4) 鍵鼠/喇叭耳機、(5) 視訊鏡頭、(6) 路由器、(7) 外接SSD 下篇 附屬傢俬推薦: (8) 印表機、(9) 投影機、(10) 軟體、(11) 空氣清淨機 對於現在許多家庭和上班族來說,平時上班公司會提供所有的辦公用品,下班回到家之後,用手機就能搞定日常各項的視聽娛樂,已經很少在家中需要用到電腦,以至於甚至根本就不買來占空間了。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公司行號因為肺炎疫情的關係,開始或即將實施遠距上班,在家工作就不得不選購一台電腦。此時,一些玩家可能會考量的比較久遠,畢竟疫情只是一時的問題,既然都咬牙斥資用血汗錢買了生財工具,為了未來可能臨時上班或出差需要,可能就會考慮買一台筆電或平板來滿足現在與未來。 現今的筆電市場在規格方面有走向M型化的趨勢:一邊是主打輕薄好攜帶的商務筆電,另一邊則是主打效能至上的電競筆電。對於偏好輕薄筆電的玩家,不外乎是看中它的機動性,輕巧的機身幾乎任何地方都能使用,那怕連張桌子都沒有,也只需往大腿上一擺即可開始辦公。 在效能上,因為空間和重量的考量,多半是使用低電壓版本的處理器,在挑選上如果沒有特別對影片剪輯或是程式運算等,需要維持長時間高效能需求的話,在目前筆電處理器還是Intel盤據的情況下,選擇大約Intel Core i5等級的處理器其實就已經足夠面對大部分的工作上的性能要求。 至於工作內容涉及到2D影像處理,如:繪圖、修圖等工作,則視自己工作量決定要購買的等級,以繪圖來說,平時設定畫布尺寸如果約落在A4 300 DPI (大約800~1000萬畫素)的情況,Core i5處理器即使是低電壓版本也還是足夠應付的。當然如果尺寸很大、轉檔數量很多,就真的建議忍痛多花大約1萬多元上Core i7的版本吧! 另外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部分輕薄筆電在I/O連接埠設計上會比較精簡,除了USB孔會比較少之外,也可能會將HDMI、RJ45網路孔都整併到USB Type C中,因此建議玩家評量一下電腦周邊的使用情況,並確定機款所提供的I/O種類,來評估是否需要額外購買線材和USB擴充埠。 至於記憶體和儲存空間的部分,有一些品牌的輕薄筆電是沒有辦法在事後額外擴充升級的,這一點在購買之前需要先確定好自己日常的使用習慣。一般來說,日常文書處理具備8GB RAM配上256GB以上的儲存空間其實就算是足夠了。 如果玩家除了一般文書之外,還有繪圖、攝影的工作需求,在規格上可能就得提升到16GB+512GB以上的組合了,這一類的工作比起CPU,記憶體和儲存空間上的需求反而更加吃重。特別是攝影工作類的玩家,除了RAW檔本身的體積就不小之外,在照片導入PhotoShop或是Lightroom的時候,硬碟的讀寫速度也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所以俗話說攝影窮三代,不是在開玩笑的)。 倘若工作的內容需要較高的性能要求,像是影片剪輯、3D運算、動畫製作等,或是難得上班免通勤,省下來的時間終於可以讓自己能夠耍廢玩樂,卻又苦於家中或租屋的空間有限,擺不下一整組高階電腦設備,針對有這部分的要求的玩家,電競筆電就成為了最直接的選擇。 電競筆電的CPU在效能變化幅度上就比起商務輕薄筆電要來得更加劇烈,除了等級不同之外,各個廠商的調教和散熱方案也會造成劇烈了影響,例如在之前為各位介紹的中,同樣都是使用Intel Core i7-9750H,在Cinebench的CPU跑分上,ASUS的X571對比GIGABYTE AORUS 7,前者得分2109,後者則為3072。 雖然CPU在效能上站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這不代表玩家就一定要相CPU視為優先,若是對影片剪輯和程式開發的玩家來說,CPU對工作效率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當玩家是為了能夠玩遊戲而購買時,CPU對於3A級遊戲的影響反而沒有顯示卡來得直接。 即便玩家是從事要求電腦各方面效能的3D圖像工作,不同程式之間CPU的吃重比例也不一樣,玩家不妨在購買前先利用效能監視器或是在網路做功課,來避免把大量的金錢投資在對生產力幫助不明顯的項目上。 至於顯示卡就是電競筆電的精髓所在,顯示卡的等級幾乎可以確立電競筆電在各方面的定位,除了厚度、散熱與重量,更是會直接決定價格和遊戲方面的體驗,所以玩家必須想好自己所要遊玩的是哪些方面的遊戲。 如果玩家想玩的遊戲偏向大宗類型的線上遊戲,在顯示卡等級方面選擇大約到NVIDIA GTX 1660左右時就相當充足,不過如果是想玩到3A級大作,顯示卡可能就得到拉高到RTX 2060以上的才能應付了,不過這部分就得看玩家到底對於畫質有多高的期待了。 此外如果玩家的工作內容涉及3D圖像設計,對於3D渲染方面的需求吃重到一定的程度時,電競筆電使用的遊戲型顯示卡對於工作上的效率就不是那麼理想了。此時玩家可能得考慮選擇使用搭載NVIDA Quadro系列或AMD Radeon Pro系列的工作站筆電,這一類型的筆電所使用的顯示卡是專門針對3D運算所開發的,對於3D設計與渲染會更加的有效率。 在說完了CPU和GPU之後,在性能和價錢上會構成影響的當然還包括了RAM和儲存空間了。普遍來說,高性能筆電在擴充性上會來得比較彈性一些,所以會額外預留或允許玩家在這部分自行升級與擴充,當然也是有一些筆電在這部分是完全焊死無法擴充的。 撇開後期覺得有不足需要再追加的情況外,一般購買筆電的時候還是建議以滿足需求為最優先考量,畢竟大部分的筆電如果打開外殼自行擴充,會被原廠認定是破壞保固的行為。在記憶體和儲存空間的搭配上,玩家如果只選擇玩線上遊戲,目前主流電競筆電搭配的8GB的記憶體其實就已經足夠了,如果是喜歡玩3A大作則來到16GB會比較理想。 硬碟則看玩家的遊戲數量,以線上遊戲來說,硬碟速度對於遊戲體驗的幫助是比較有限的,所以玩家如果遊戲特別多,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選擇256GB SSD搭配1TB HDD就好,而喜歡3A大作的玩家因為需要購買的筆電等級較高,一般來說SSD的容量都有到達512GB以上,當然如果能夠來到1TB以上就更好了。 影片剪輯、攝影、動畫製作等需要用到大量媒體素材的玩家,記憶體建議至少上到16GB,畢竟這類型的工作只要素材和圖層一多,很容易就把記憶體整個佔滿,輕則造成操作Lag,重則…小編覺得還是不要說比較好。 在儲存空間的選擇上,當然是多多益善,不過如果預算有限,建議至少來到512GB,並額外搭配一顆1TB至2TB的外接式硬碟(選購的建議可參照:外接式SSD篇),平時將會用到的素材放在電腦中,暫時用不到或已經完成的素材則移到外接式硬碟,以節省寶貴的容量。 除了看不見的硬體容量之外,筆電廠商近幾年還喜歡在螢幕上大做文章,特別是不少機型都加入120Hz或更高的螢幕更新率,玩家可以將它視為加分項目就好,日常工作可以因此享受更加絲滑的捲動效果,至於在遊戲中嘛…要讓遊戲跑到120FPS以上,不是畫質受傷,就是荷包受傷,若沒有餘力,小編個人是不建議這樣傷害自己啦! 如果玩家的主要工作內容比較單純,以純文字工作或簡單的PPT製作為主,其實平板電腦也不失是一個選擇。除了價格更具競爭力之外,平板在普遍的規格上還具備更高的行動力和續航力,加上現在的硬體和軟體周邊其實都越來越完善,要勝任簡易辦公已經不是不可能。 雖然近幾年中高階的Android平板在市場的數量減少了不少,但也因此,能夠在市場留下的,也就必定有其過人之處。Android系統向來以開放自由聞名,在經過Google以及各家開發商的長期打磨之後,軟體與系統生態已經相當完整。 在辦公軟體方面,玩家其實有很多的選擇,光是Google本身就有提供的一系列的辦公程式,而且在功能上已經相當完整,加上強大的雲端整合能力,讓玩家可以達到幾乎無縫的在平板、手機、電腦接力工作,而且只要連著網路,所有編輯的內容都會即時存檔,玩家不用擔心中途發生意外,造成辛苦工作半天的檔案因為沒有存檔而全部消失不見。 對於不是微軟Office全家桶系列,就用不習慣的玩家也不要擔心,微軟已經為自家Office系列推出行動版了,常用Word、Excel、PowerPoint全部都包含在其中,在整體的操作也與桌面版非常相似,加上Android系統本身就支援多工,部分平板甚至是能夠切換成「桌面模式」,使得整體的操作真的相當逼近Windows筆電。 支援性廣泛的配件也是Android一大特色之一,除了能夠把平板立起的小工具之外,無線鍵盤是絕對必敗的產品項目,理由相信應該不用小編多說吧?畢竟用觸控螢幕大量輸入文字也未免太痛苦。 此外Android平板本身是能夠支援無線滑鼠的,玩家可以視自己的需求添購。最後由於平板本身只有一個連接埠,小編建議可以額外購買一條USB轉接線,方便玩家如果有大量檔案時,可以利用隨身碟或是記憶卡將的內容導入/出。 說到平板,怎麼可能不提到其始祖iPad呢?被許多玩家譽為CP值最高的蘋果商品,在價格和性能上絕對是很有產品能與它競爭的,在過去許多人會認為蘋果的iOS系統過於封閉,娛樂或許不錯,但辦公可能就比較困難一點,不過近幾年蘋果似乎有意將iPad系列打造成新一代生產力工作,在許多方面都讓其在功能上越來越接近一台筆電。 iPad在近幾年的更新上添加了許多可以讓輕辦公更加便利的功能,例如:分割視窗、讀寫USB裝置等。分割畫面的功能也在更新後,可以透過拖曳的方式將照片快速添加到另一個應用程式之中,在最新的iOS 13版本中,更是迎來了滑鼠游標的功能,意味著玩家真的能夠像筆電一樣透過鍵盤與滑鼠來操作平板了! 在應用程式的部分,除了上述提到的Google與微軟的辦公程式,蘋果也有自己的iWork文書系列的應用軟體,與Word對應的叫做「Pages」、與PowerPoint相同的功能為「Keynote」、Excel的部分則是「Numbers」,這些程式本身具備轉檔功能,所以可以不用擔心與微軟Office系列檔案會有打不開無法編輯的情況。 假設玩家的工作的部分情景需要一些比較簡單的美術排版、影片剪輯,iPad在這部分也能夠勝任,像是Pages可以非常直覺的透過手指拖拉的方式輕鬆的調整照片的大小、角度,並且適當的調整文字的排版,不會發生像是用Word那樣出現文字或圖片突然間不知跑去那裡的狀況。而影片剪輯的部分,蘋果強大的處理器性能和豐富的應用程式生態,只要熟悉操作之後,其實都能夠獲得不錯的體驗。 至於iPad的招牌配件「Apple Pencil」,小編認為這個部分如果只以文書辦公為需求的話,可以不需要特別購買,畢竟它是針對書寫和繪畫而生,玩家可以試著想想平時有沒有需要直接在電腦批改文件,或是在文件加註筆記等,用書寫可能會更有效率的功能,以此來判斷是否需要一枝筆來輔助。 最後在機型的挑選上,目前iPad有一個比較特別的iPad Pro系列,除了外型與其他iPad都不同之外,他也是目前唯一一台使用USB Type C的iOS設備,這讓它在擴充性上是趨近於萬能的,可以連接隨身碟、螢幕輸出、替裝置充電等,不過也因為定位是偏向專業用戶,價位上也高出了不少,對此小編建議玩家可以思考自己是否有周邊擴充的需要,還是單純透過雲端就能搞定一切,來決定是否需要買到Pro系列。 其實除了上述的筆電類型和平板系統之外,其實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商品類型,例如使用ARM架構處理器的Windows筆電、Google Chrome OS筆電、客製化筆電等,因為這一類的產品相對來說較為小眾,產品類型和入手管道比較少,考量到玩家是因為要在家工作,對於電腦的需求有其迫切性,便不在此列入了。 除了筆電或平板可做為居家辦公室的主要工作機以外,整機系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筆電雖然擁有絕佳的便攜性,但在效能方面和整機系統為基底的桌機相比,筆電還是無法匹敵的,加上居家辦公的使用者並不單純只限於一般文書或是視訊會議相關,其他如果是以修圖、影片後製、甚至專業的繪圖人士的話,普通筆電將難以應付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 另一方面,平板在這個層面來看的話就更不用說了,平板基本上只能做為基本的App操作,包含簡易的文書處理或簡單修圖,但平板的作業系統終究無法和桌上型電腦或筆電的操作來得直覺,再者,如果是單純只需要使用像是Skype或Google文件這類App類型軟體就可達成目標的工作內容倒還用得過去,但如果有需要使用到電腦完整網頁功能才能使用的工作的話,平板在這方面就會不敷使用了。 因此,回過頭來看,整機系統或是NUC準系統就能在這時候派上用場,它們雖然不像AIO (All-in-One,一體成型電腦)系統一樣是直接全機準備好的系統,但相對來說,它能提供玩家因應不同的工作環境下,有更多不同的選擇。 說到整機系統,有經驗的玩家們心裡可能會先想到以前的品牌電腦或是套裝電腦,對比整機系統電腦來說,比較像是廠商直接推出一台AIO電腦給玩家購買,從各式零組件到整線廠商幫玩家全部打包完成,玩家購買後下單就可以直接接上電源馬上使用,雖然也是一個方便的選擇,但這和目前比較常見的整機或NUC系統有些差異。不同的整機或NUC系統會提供不一樣的可操作空間,玩家在選擇時還是需要了解:整機系統等於不完全DIY系統,也就是說,它們雖然在部分零組件上提供了選擇的空間,但通常在購買時會有些限制。 舉例來說,如果玩家找到的整機系統已經預先安裝了固定的電源供應器,假設500W金牌好了,那麼玩家在做額外的零組件選擇時,就必須考量到整體系統組裝完畢以後的功耗是否會在高壓工作環境下影響系統穩定性,例如玩家如果選擇了高階的RTX2080 Super系列顯示卡,這時候電源供應器如果預先僅提供450W金牌甚至銀牌等級的話,可以預期的是在整體的穩定表現上一定會有些疑慮,玩家在購買時須預先考慮到這點。 再者,整機系統多數時候會預先提供廠商設定的機殼,這些機殼的體積、內置的升級空間也都是玩家在購買前需要考量的關鍵,比如說如果機殼是採ITX大小的話,那麼未來系統如果想要作升級的話,就可能會需要在機殼體積大小之間做取捨,小機殼能提供的升級彈性空間可能也會比中塔大小機殼還要少,這點也是玩家在購買前須要做考量的。 整機系統的另一個小問題則是多數內部零組件在購買時通常都是廠商預先設定好,雖然後續仍有自行調整的空間,不過普遍來說,在花錢的當下能夠買到的零組件是固定的。 但話說回來,整機系統的優勢對比玩家如果自行組裝DIY電腦的話,還是有其優點的。最直接的自然就是能省下不少時間和人力成本,畢竟玩家如果打算從零到有自行組裝電腦系統的話,除了可能需要基本的電腦組裝嘗試以外,最重要的還是整體來說比較耗時,而且一旦配置的菜單在任何一方面出錯的話,都有可能面臨需要重組電腦的命運。 另外,自行組裝電腦最麻煩的地方就屬最後的整線部分,整線畢竟是一門學問,如果是簡單臨時應急使用的就算了,但如果是因為這波疫情想要順便組裝電腦的話,自行整線需要的時間確實比整機系統還要多上許多。 簡單來說,不管是整機系統還是NUC準系統,雖然都還是會需要玩家安裝部分零組件,但至少能為玩家省下不少時間,對比全然靠自己DIY組裝的電腦來說,在疫情肆虐的當下,能夠盡量省下時間將力氣花在需要專注的辦公事務上,可能還是許多玩家的首選,就這點上來看,筆電或平板確實能節省更多麻煩的小瑣事,但如果是需要更進一步效能表現的工作的話,整機系統或NUC系統就會是玩家可以在這段期間作為居家辦公核心的選擇之一。 藍月這款整機系統主要是建構在C300 Glass機殼上,採用全景式4mm厚度強化玻璃側板窗口,視覺上更整潔乾淨。正面採用髮絲紋設計,搭配RGB AORUS燈效Logo強化信仰,內部也有提供串連方式支援直立或橫插式顯示卡安裝,並且兼容水冷散熱系統,PSU部分採用隔離式槽蓋設計,搭配整體的快拆防塵濾網,簡單俐落。 內部預載Intel Core i9-9900KF處理器,具備8C/16T架構,基礎和動態時脈可分別達到3.6 / 5.0 GHz,拿來因應市面上遊戲絕對綽綽有餘。其他規格部分,記憶體搭載T-Force Delta DDR4-3200 8GB x2,以搭建16GB容量,作為遊戲或是工作機兩相宜。主機板部分搭載的則是Z390 AORUS ELITE,搭配技嘉自己的512GB PCIe 3.0 SSD,而所有的零組件都會藉由AORUS AP850GM這款850W的金牌電源供應器來穩固系統,CPU散熱器部分則是使用Scythe無限五ARGB終極版,採氣冷配置。 以上規格配置下來的整系統價格落在34,500元,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另外選擇需要的顯示卡,正如前文所提,建議可以從NVIDIA GeForce GTX 1660 Super、RTX 2060 Super以及RTX 2070 Super三款做為簡單的級距分配,玩家如果希望追求的是高階的遊戲體驗的話可以選擇以RTX 2070 Super作為主要影像輸出、如果是以一般入門級遊戲體驗的話,GTX 1660 Super會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玩家如果有更多的閒錢的話,也是可以選擇更高階的顯示卡。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說由原價屋推出的技嘉AORUS藍月機這套系統,內部硬體除了顯示卡以外的其他零組件上都已經預先搭載特定配件,本身已經擁有極致的高階效能,足夠應付玩家多數的工作環境,但未來玩家如果有其他需求,仍是可以自行進行升級的,主機板部分針對未來的升級彈性應對十分充足,加上機殼本身的空間容量也足夠,絕對能滿足玩家的需求。 • 廠商名稱: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藍月+搭配2070S 2060S 1660S顯卡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36,500(不含顯卡) • 代理商:聯強國際、青雲科技 電腦周邊廠曜越針對準系統或整機系統提供對應的產品,如果玩家們在處理器、顯示卡和主機板確定後,其他零組件可以藉由曜越旗下產品全面對應,包含像是自家的V250 TG ARGB機殼、Pure 12 ARGB Sync水冷風扇主機板連動TT Premium頂級版,散熱部份另外還有Water 3.0 240 ARGB Sync主板連動版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另外,其他零組件部分還有自家最新的TOUGHRAM RGB記憶體,時脈為DDR4-3600,並有多種顏色版本可選。電源供應器部分也有Toughpower GF1 ARGB 650W金牌電源供應器。周邊的話還有Level 20 RGB Cherry MX青軸電競鍵盤。 整體來看,雖然曜越本身並未做顯示卡或主機板這樣的零組件,不過在其他的零組件周邊部分,它們的最大優勢在於擁有自己的產品生態系,例如像是在水冷散熱部分有TT Premium這套系統貫串。此外,在RGB燈效這部分,則是主要藉由TT RGB PLUS生態系做連結,優點是藉由這一套系統可以直接統一設定曜越整套零組件系統的RGB燈效,省去玩家還需要另外下載他牌控制軟體的麻煩。 • 廠商名稱:曜越科技 • 產品名稱:V250 TG ARGB 強化玻璃中直立式機殼 • 官網及賣場: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2,790 • 產品名稱:Pure 12 ARGB Sync水冷排風扇主機板連動TT Premium 頂級版 (三顆包) •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1,790 • 產品名稱:Water 3.0 240 ARGB Sync 主板連動版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4,290 • 產品名稱:Toughpower GF1 ARGB 650W 金牌電源供應器 - TT Premium 頂級版 •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4,290 • 產品名稱:TT Premium Level 20 RGB Cherry MX 機械式青軸電競鍵盤鈦灰特仕版 •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4,990 • 產品名稱:TOUGHRAM RGB 記憶體 DDR4 3600MHz 16GB 白色 • 官網及賣場: • 市售價:3,790 以現今的螢幕市場的功能面來看,主要可以分為:遊戲、美術和辦公娛樂,除了美術類型的螢幕對於面板的素質要求比較高,造成價格始終居高不下外,另外兩個類別的螢幕在CP質上都有相當多元的選擇,功能種類也是五花八門,小編在這邊會以辦公「最基本」的需求做為購買時的參考重點。 從上班到下班,再從下班到睡前,玩家有多少時間是離開電腦或是手機螢幕的呢?相信大家從小到大都不斷聽到各種宣導,要減少盯著螢幕的時間,但現今的社會中,這似乎是不可能的,玩家不論是工作還是娛樂,好像已經無法將視線從手機或電腦螢幕中移開,特別是現今疫情將玩家鎖在家中,要找到不消耗眼力的工作好像真的不太可能。 既然沒有辦法迴避,那就只能試著減少傷害,對於上班族在螢幕選購上的第一要點就是在護眼的功能上,最基本的「不閃屏」和「濾藍光」的功能是一定要具備,目前絕大多數的螢幕也都將這兩項功能設為標配了,但還是建議在選購上要特別注意螢幕是否具備這兩項最基本的防護功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護眼功能都一定要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因為人的瞳孔會決定光線進入的多寡,玩家如果在昏暗的光線進行辦公,即便護眼功能在強,眼睛放進一大堆有害光線,那也是白搭。 如果一直有在思考購買螢幕的玩家,大概不難察覺到現在有越來越多螢幕,主打超寬螢幕設計,比例從21:9到38:9不等,這類型的螢幕得益於超寬的比例,畫面可以塞進更多的內容,讓多個工作視窗在分割的時候,每一個視窗可以獲得更多的空間,省去在多畫面中切換的麻煩,以提升工作效率。 然而也不是所有玩家都適合這種類型的螢幕,特別是工作上會使用到繪圖板的玩家。由於繪圖板會對應一整片螢幕的畫面範圍,加上一般繪圖板的比例多是3:2或16:9,跟寬螢幕的長寬比做對照,就會顯得落差有一點大,畫面對應的變形程度也會因此加重,造成運筆時,線條難以達到想要的角度。因此,從事繪圖工作的玩家如果想要購買長螢幕,建議還是把它當作輔助的第二螢幕,更長的空間能夠放入更多的小工具和參考素材。 在比例的選擇上,21:9的寬螢幕在市場上佔多數,因為這個比例剛好也是電影的黃金比例,可以讓電影填滿整個螢幕畫面,對於下班後喜歡觀影追劇的玩家,等於可以花一次錢擁有兩種享受。 另外一個在最近逐漸興起的比例則是32:9,這個比例其實就是將兩個16:9的螢幕合併在一起的長寬比,也就是達到「雙螢幕」的概念,但比一般雙螢幕更省空間。只是這類型的螢幕目前還處在剛興起的階段,產品類型多集中在高階市場,以一般辦公玩家在價位上的考量來說,32:9的螢幕價格會直接單買兩台螢幕還要貴上不少。因此選購時,是得多考慮考慮一下! 可能有不少玩家認為曲面螢幕是針對電玩或是影視娛樂的需求所設計的,但其實曲面螢幕對於一般文書工作的族群來說,在生產力和護眼上也是有一定的助力。 曲面螢幕講究視覺的沉浸感,讓玩家在適當的觀看距離之下,盡可能讓視野的所有畫面都能夠被螢幕所占滿,從而減少眼睛餘光被外界干擾的可能,讓玩家可以更加專注的在螢幕的內容上。 一般人想到專注於螢幕體驗的第一個反應多半是看影片、玩遊戲能夠更加享受,不過其實在家辦公的時候,對於專注於螢幕內容上的要求反而會比在公司上班的時來更加重要,畢竟在家中往往會給人一種放鬆的感覺,加上四周沒有主管或同事在「虎視眈眈」,注意力是很有可能一個不小心被拉走後就回不來的。為此要避免這種情況,一個主要方法就是讓視覺避開各種可能的干擾,曲面螢幕在這一點上畢竟主打沉浸感,就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功效。 此外,曲面螢幕的曲率可不是隨隨便便把螢幕弄彎就端上來賣的,曲面螢幕的彎曲效果是經過科學驗證的考究,是要讓螢幕的畫面在適當的觀看距離下,能夠更加貼近眼球的弧度。 玩家在選購曲面螢幕的時候,不難發現這些螢幕都會告知玩家自身的曲度,如1800R、1500R等,這些數值都是在告知玩家,要多少的操作距離才能貼合眼球的視覺弧度。以1500R來說,玩家需要至少距離螢幕1.5公尺才可符合最理想的視覺效果,1800R就是1.8公尺,以此類推。因此理論上數值越小,就愈能在比較短距離內享受到視覺被填滿的效果。 也因為曲面螢幕比較符合眼球的弧度,眼睛內部的肌肉就比較不需要維持在緊繃狀態,長時間使用之後眼睛比較不容易疲勞,自然也在辦公上面能夠更加專注和持久囉! 在螢幕的眾多附加功能中,內建喇叭的螢幕對於小資族和桌面擁擠族來說,算是一個加分的功能,雖然說是附加功能,而且以螢幕的價格上來看,幾乎和贈送給玩家沒兩樣,但這可不代表它的音質就一定很殘破不堪喔!其實不少螢幕-那怕是入門款-都已經在喇叭這方面做得相當不錯,效果甚至勝於一些2,000元左右價位的桌面喇叭。 由於螢幕內建的喇叭多半是設計在螢幕的底部或是背面,所以小編建議在添購此類螢幕時,建議將它擺放在靠牆壁的位置,也就是運用反射的原理,來進一步增強聲音的效果。 至於時下流行的高更新率的部分,有的話加分,沒有的話也沒關係!畢竟主要是用來工作為主,娛樂為輔,玩家可以是自己的需求來做決定。若決定要120Hz以上更新率,這功能就算沒用在需要強大顯示卡的3A級遊戲下,在日常的使用時,用來播放動畫或是畫面變換快速的運動節目或電影,也能擁有更加滑順的視覺效果,能有助於提升工作和日常網頁瀏覽時的體驗。 在看完前面的介紹之後,玩家可能已經在網路賣場看得眼花撩亂了,為此小編在這邊就以ASUS VZ249HE最為選購的上的參考與示範,讓玩家在購買時可以有個基準。 VZ249HE從型上號來看就知道它是一台24吋螢幕,在外型的設計上便是主打能夠輕鬆地融入各種桌面的環境,除了在整體的造型上,盡可能地做到全方位的輕薄短小。三邊全平面窄邊框,配上7毫米的螢幕厚度,可以大大減少螢幕在桌面上所佔用的空間。環形的腳架設計除了美觀之外,也能方便玩家可以放置一些簡單的辦公文具,或是能夠讓自身心情保持愉悅的小玩具。 在前面文章提到的,挑選辦公螢幕最重要的是護眼功能,華碩的護眼技術可是通過了德國萊茵驗證機構的認證,除了不閃屏技術能讓眼睛比較敏感的玩家,在長時間觀看後比較不容易產生不適之外,還具備5級濾藍光功能,不同於一般濾藍光技術隨著等級提高會讓螢幕色彩急劇變黃之外,VZ249HE的濾藍光技術在過濾藍光的同時還確保了顏色的表現,讓整體的色彩看起來依舊自然。 說到色彩的部分,VZ249HE在這部分的表現可沒有馬虎,Full HD的IPS的面板能夠涵蓋72% NTSC與100% sRGB,並且透過ASUS獨家的技術,讓畫面的對比值來到誇張的「80,000,000:1」,讓玩家花少少的錢就能滿足基本的美術和影音需求,至於空間桌面比較大的玩家,也有27吋的款式供玩家挑選喔! • 廠商名稱: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產品名稱:ASUS VZ249HE 螢幕 • 官網: • 賣場: • 市售價:3,288元 在過去,想要體驗曲面螢幕的條件相當嚴苛,基於技術的成本,玩家除了口袋要夠深之外,桌面的深度也不能太淺,畢竟大多數的曲面螢幕的曲率約落在1800R~1500R之間,換言之,玩家的視線需要距離螢幕約1.5公尺以上才能獲得最適當的觀看效果,但是三星新推出的CT55系列,將打破這些限制,成為最高C/P值、辦公娛樂兩相宜的曲面螢幕。 CT55系列最大的突破,在於它的螢幕曲率來到驚人的1000R!意味著玩家僅需距離螢幕1公尺,就能獲得最理想觀看效果,加上此系列一共推出了24吋/27吋/32吋供玩家選購,讓玩家的桌面不論大小深淺,都能夠享受最佳的視覺包覆感。 除了曲面帶來的視覺效果之外,CT55也具備不閃屏和低藍光模式供玩家選擇,並且使用五向搖桿的OSD操作按鍵,讓玩家可以更加容易的操作選單介面,隨時因自己需求調整最適當的畫面效果。 此外,CT55系列還有照顧到遊戲及影音娛樂的需求,採用Full HD的VA面板,讓畫面的原生對比度來到3000:1,加上119%的sRGB色彩顯示能力,讓電影的畫面效果能夠栩栩如生。 遊戲方面,CT55全系列都具備的FreeSync顯示卡輸出同步功能,配上可超頻到75Hz的螢幕更新率,與VA面板再對比顯示能力的優勢,讓玩家能夠享受到更多細節的流暢遊戲畫面。 為了近一步節省玩家的荷包和桌面空間,27吋與32吋螢幕都搭載了兩顆5W的立體聲雙喇叭,其聲音的效果相當優秀,細節與低音的部分都相當充足,其中音量的部分更是驚為天人,音量光開到20/100,就已經響徹整間辦公室,再繼續調到30的時候,小編已經沒有膽量再繼續增加音量了。 值得一提的是,三種不同的尺寸在視覺的感受上也相當不同,若單以視覺的包覆感來說,32吋的視覺效果是最佳,以小編自己的感受,光是在日常工作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充分的體驗到旁若無人之境的效果,觸目所及全被螢幕占滿,讓小編完全沒有察覺其他編輯和主管即使從身旁經過呢!總之,三星CT55系列曲面螢幕,適合喜歡高沉浸感、包覆感的玩家們入手。 三星CT55系列有著業界最彎的1000R曲率、優質的外放喇叭、亮麗飽滿的色彩表現以及全系列萬元有找的價格,對於不管是想要嘗鮮,還是注重CP值,都是非常優質的選擇。 最後在這邊告訴大家一個讓CP值在更上一層樓的方法,現在入手CT55系列任一機型,不論尺寸大小都可以登錄送「森田藥妝防疫小物」,還能抽三星自家的旗艦級手機Galaxy S20+!現在買螢幕還送禮物的廠商已經不多了,有興趣的玩家記得在活動結束前趕緊入手。 (詳細先關內容,請參閱 ) 廠商名稱:台灣三星電子 產品名稱:CT55 24" / 27" /32" 官網及賣場: 市售價:24吋 5,690元 /27吋 6,990元 / 32吋 $8,990元 上篇先介紹到這裡,中、下篇即將上刊!敬請期待! (本篇)
-
難得贏AMD?! Intel 10代i7-10700K和i5-10600K效能曝光:單核贏、多核「才」追上Ryzen 3000
Intel第10代桌上型電腦處理器Comet Lake-S系列的推出時間雖然在下半年,但相關的效能測試數據似乎曝光了(大家都很關心牙膏擠得如何XD)。目前外媒最新的消息是8核心的Core i7-10700K和6核心的Core i5-10600K效能露出(?!),這兩顆處理器都是為了和AMD主流Ryzen 7的8核心處理器和Ryzen 5的6核心處理器系列抗衡,就數字上來說,Intel似乎長進了一些,但換句話說,就還是在擠牙膏吧!? 看到這個標題,相信眼光敏銳的玩家已經可以嗅出些什麼了吧XD!這次的數據包含了10700K、10600K以及10600KF,不過KF版本的其實也只是10600K拿掉內顯晶片而已,其他硬體規格則完全相同。,內文有Intel 10代處理器的全面規格配置對照。 根據目前預計的建議售價,10700K落在350~400鎂、10600K則是大約220~270鎂,外媒也將它們拿來分別和價格相近的AMD 3800X和3600X對比,由10700K對上前者、10600K對上後者,雙方陣營在核心配置上是相同的,差別僅在於Intel是永遠的14nm製程、AMD則是7nm,且雖然Intel這邊有更高的時脈速度表現,但相對的也付出更多的功耗。 這邊為了方便玩家做對比,也幫大家做了Intel vs. AMD的效能整理如下: 從圖中可以發現,雖然Intel第10代處理器在單核表現上不錯,但在多核上則是終於贏過Ryzen 3000系列,以10700K vs. 3800X來看的話,多核方面大約贏了18%、10600K vs. 3600X的話則是贏大概17%,甚至還贏過3800X大約16%!算是Intel近期被壓著打以來,難能可貴的勝利。只是,這次是用超大功耗的代價所換來的。 然而,AMD接下來將會在下半年推出Zen 3架構代號為Vermeer的Ryzen 4000桌上型處理器,採用新一代的7nm+製程工藝,預期效能將會再比Ryzen 3000高,屆時Intel 10代處理器真正的對手才會現身,到時候可能又會是另一波腥風血雨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爽玩不用砸大錢、AMD中階R5 3600搭RX 5600 XT《毀滅戰士:永恆》平均破150 fps
《毀滅戰士:永恆》(Doom Eternal)遊戲上市到現在也將近快一個月的時間了,這段期間小編三不五時還是會上線玩玩,當作一個疫情宅在家最爽快的紓壓管道XD!之前在遊戲剛上市的時候,我們用AMD Ryzen 9 3950X處理器搭配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顯示卡組了一個「A+N」的高效能組合,不過對於一般玩家們來說,這樣的組合畢竟還是太過高端,雖然遊戲的爽快度十足,但荷包君可就沒這麼爽了QQ。 所以小編這次要來提供給大家一個中階高C/P的搭配組合玩《毀滅戰士:永恆》:Ryzen 5 3600處理器,搭配Radeon RX 5600 XT 6GB顯示卡,這也是就小編目前手邊有的硬體做示範的啦!玩家們如果手上有其他接近的硬體,或是想要初次組裝電腦的話,這樣的處理器搭配顯示卡也可以作為玩家們的參考標準。 這次採用的同樣是AMD平台,但上一次測試的時候使用的是AMD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3.1版本,不過後來因為《惡靈古堡3:重製版》的推出,AMD也推出了新版的20.4.1驅動,這次也就順理成章的直接用這個版本作為測試囉!有別於上次的A+N、這次就是3A組合了,整體的價格負擔顯然小了許多,不過爽度依然是蠻不錯的呦!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1nrsud5l44 ▲實際以R5 3600+RX5600XT遊玩《毀滅戰士:永恆》最高畫質下的遊戲體驗。 說再多都不如實測體驗的眼見為憑,實際從遊戲畫面中可以發現,在1080p解析度下,遊戲裡面的畫質設定調整至最高畫質,R5 3600+RX5600XT的組合基本上可以達到平均約150 fps的表現,就FHD解析度下這樣的結果非常優秀,也足夠在一般的144Hz更新率螢幕下達到理想的順暢度。對於大多數仍採用FHD螢幕規格的玩家來說,這樣的組合顯然更具經濟實惠的價值。 另外,小編也測試了一下用1440p解析度遊玩,在相同的設定下,平均的fps雖然落到約100~120左右,但同樣因為遊戲本身的優秀表現,加上它採用Vulkan架構的關係,整體對於系統要求並不如DirectX架構下高,也因此讓RX5600XT也能輕鬆順跑,不愧是AMD冠名為終極1080p殺手的稱號XD! 簡單整理一下吧!這次R5 3600 + RX5600XT的測試結果,小編認為整個遊戲的體驗非常讓人滿意,尤其在1080p解析度下能夠達到穩定的150 fps,也足夠應付一般電競螢幕的144Hz螢幕更新率要求,再加上小編這次是使用搭載AMD FreeSync技術的24吋螢幕,整體的流暢度很夠,就算把解析度拉高到1440p,也能夠有至少90 fps以上的平均水準,這也是RX5600XT令人佩服的一點。 雖然說《毀滅戰士:永恆》官方的遊戲提供到1000 fps的遊戲體驗,但基本上對於一般玩家來說,擁有穩定120 fps、甚至144 fps以上的水準就已經非常足夠了,而在FHD解析度下,RX5600XT如果稍微將畫質調低一點的話,也有機會把fps穩穩落在240上下,不過這點就讓玩家自行根據可以接受的畫質表現作調整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6K機上盒也「電競」? TEC PlayMaster 6K安卓STB提供6K播放體驗
4K吵很久了,相信最近不少玩家們在添購娛樂用電視、顯示器時,開始會考慮入手4K等級的產品。然而今年CES開始,各家電視紛紛推出8K等級的電視產品之際,在電腦螢幕方面,仍停留在以4K為主,當然有些專業螢幕/電視開始紛紛推出5K (5120x2880),甚至有些廠商還推出6K (6144x3160)等級的顯示器也紛紛出爐!以用來搭配專業工作站使用。 不過以娛樂應用來說,只要接機上盒(STB, Set-top Box),就可以當成智慧電視使用。只是當今主流STB還是以4K HDR為主,為讓大於4K解析度的顯示器也能發揮其功能,市面上已經有許多能支援到6K解析度的Android機上盒,不過這次有廠商將該Android機上盒加入RGB燈效元素!讓整體看起來非常吸睛! 由日商TEC公司推出的,主要訴求就是主打6K輸出的安卓機上盒!外盒採用四方體設計,下方有弧度,在四邊則有當今電競周邊常見的元素,也就是RGB燈效。產品高度為2.7cm、四邊皆是12.9cm,重量為184g,放在客廳中也非常小巧。 採用Android 9.0 Pie作業系統,內建All Winner H6四核心處理器,搭配Mali-T720MP2繪圖晶片,內建4GB DDR3記憶體,以及32GB儲存空間。在擴充性方面,提供SD卡插槽(支援到32GB)、USB 2.0 x1、USB 3.0 x1、HDMI 2.0埠、Giga-LAN埠、AV輸出埠、數位音效輸出埠等等。因此可以連接記憶體、隨身碟、可攜式硬碟來擴充各種影音來源,並將音效訊號透過不同的連接埠輸出。 由於該機上盒內建HDMI 2.0埠,可輸出可輸出6K 30Hz或4K 60Hz HDR格式,不過由於隨附的是HDMI 1.4規格的線,必須另購入HDMI 2.0的線,並搭配支援HDMI 2.0的電視,才能發揮出6K 30Hz與4K 60Hz HDR的輸出實力! 目前這款6K安卓電視盒,有在日本,約16,280日圓,相當於新台幣4,500元上下。 當然這種機型的6K安卓機上盒,也有,而且售價更便宜,相當於新台幣1千多就有。因此只能說,當今安卓機上盒為了提升賣點,不僅從功能面、規格面下手,亦從外觀,以及時尚造型來著手,如今更加入電競元素的RGB燈效,可說是為了搶佔客廳市場而無所不用其極! 看來在防疫期間,若玩家們對4K解析度嗤之以鼻,只會往更高的5K、6K等級顯示器來做選購的話,那麼若要看線上串流影片的話,也許這些具備6K HDR輸出能力的Android機上盒,也是必帶的3C產品喔!
-
音質更好、爽度更高,Google Stadia將新增5.1聲道功能到PC版本上
Google Stadia在先前的更新中,替PC玩家帶來了4K畫質與HDR的選項之後,視覺的部分大致上算是滿足了對高畫質畫面比較講究的玩家了,不過在聲音表現的部分目前的Stadia僅有支援兩聲道,以PC玩家對於聲光效果的各方面追求,這部分就顯得差強人意了。 不過現在Google Stadia表示將很快的替PC玩家補足這麼部分,預計在1.45版本的更新中 (話說這也是Google第一次提到Stadia的系統版本),讓PC玩家在使用Chrome瀏覽器的時候,就能夠直接獲得5.1聲道的環繞音效的支援,由於Stadia本身是採全網路串流的方式進行遊玩,更新會支接在Google的伺服器內完成,理論上玩家只要像4K更新的時候一樣,準備好硬體設備即可。 除了音效上的表現可以更加的讓人期待之外,Google也將在新的版本加入一些新的功能,以提升整體的玩家的遊玩體驗。例如:遊戲將能夠支援虛擬鍵盤,玩家在輸入文字的時候可以更加方便(吧?),不必為了打字而放下手上的搖桿。此外,對於使用手機遊玩的玩家,也將新增「遊戲連線品質通報」的功能,當遊戲串流的穩定度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玩家可以比較輕易地找出問題的原因。 Google為Stadia即將推出的更新,基本上算是補完了目前該平台在聲光效果上的不足之處,也讓Stadia朝著現有的各大遊戲主機和平台逼近中,只是目前Statia服務只對: 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尼德蘭(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英國、美國等14個國家開放,台灣不曉得會輪到什麼時候就是了!玩家們也只能敲碗囉!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你要換板?我不用!AMD新一代Ryzen 4000系列將可透過更新與現有B450主機板相容
AMD預計即將會在,重點自然就是在效能的提升了,不過在對應的主機板部分,理論上來說在高階的主機板上會有對應的X670系列,至於在中階版本會不會有B550(?)作為原本B450系列的升級版就還不確定了。 不過現在看來,該原文有一段"The AM4 socket and B450 chipset are confirmed to be able to support future AMD Ryzen 4000 Desktop CPUs"非常值得注意,表示現有的B450主機板有望藉由更新支援新一代的Ryzen 4000處理器。這對於DIY小資族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意味著不用為了升級處理器,就得額外購買新的主機板了。 XMG先前因為在自家15吋筆電下瞬間又火紅了起來,最近又在他們自家官方的Reddit論壇貼文上貼出一系列關於新筆電的消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Ryzen 4000系列可以藉由微碼(microcode)更新相容於現有的B450主機板這條,再度讓人感謝AMD在經過了幾年的Ryzen系列更迭下,在這一代Ryzen 4000中仍採用AM4腳位的佛心,雖然這也可能是最後一代採AM4了,但看看隔壁棚幾乎每年一換...就還是讓人感到「揪甘心欸~」。 不過話說回來,也是因為最新的Ryzen 4000處理器仍然是採用AM4腳位的情況下,也才能讓B450繼續無痛相容,省去玩家荷包的痛苦,但到了Zen 4架構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登場後,也將換成新的AM5腳位,到時候如果要更新硬體的話就勢必得要全面更新了,但這至少還是一兩年後的事。 另外,雖然目前還沒有AMD官方正式的消息可以確認,但既然從上述流出的消息可知,B450能藉由BIOS更新的方式支援新處理器,那麼更高階的X570系列,應該也是可以藉由同樣的方式支援新處理器才對。相信接下來如果沒有任何Delay、AMD仍能準時按照時程表推出產品的話,年底前玩家們或許就能單純針對原先的Ryzen 3000處理器做升級了。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買不起限定版顯示卡?那就用搖桿乾過癮吧!《電馭叛客2077》限定版搖桿意外現身購物網站
就在前陣子,NVIDIA與《電馭叛客2077》 (Cyberpunk 2077)推出的限定款GeForce RTX 2080 Ti顯示卡在,幾乎是相當於4張普通版的價格,對於像小編這樣的市井小民來說,只能以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反正放進機殼裡又看不到,是吧? 雖然買不起顯示卡,推出一些鍵盤、滑鼠之類聯名款周邊應該還是敗得下去,或是 XD,的於是乎,知名購物網站Amazon意外的刊登了《電馭叛客2077》限定款Xbox搖桿,雖然網頁很快就被撤下,但還是已經被網友們擷取並保存了下來。《電馭叛客2077》原本是預計要在4月16號上市的,不過為了確保更好的遊戲品質,開發公司CD Projekt Red選擇延期到了9月,只是這一延期也讓許多廠商沒有及時更改,或是乾脆不更改相關產品的發布時間了(是說按照這家遊戲公司遊戲品質至上的原則,會不會又跳票都還不知道呢)。 根據網頁在被刪除前的信息,這一款搖桿將會在5月4日上市,但沒有進一步公布售價和預購的選項。在外觀上,不同於遊戲的黃色外觀設計,搖桿在配色上使用了銀白與黑色的撞色風格,並在案件的地方使用紅色作為點綴,還刻意加入一些頹敗元素來與遊戲的內容相呼應,呈現出遊戲中高科技與混沌並存的世界觀。 目前距離意外公布的上市日期還有兩個多禮拜的時間,相信許多玩家跟小編一樣對於《電馭叛客2077》已經等到心癢難耐了,不妨先關注一下這支搖桿,等上市的時候買一支解解渴吧!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 Ryzen 3 3300X與3100型號露出!入門款無內顯版本,4C/8T給好給滿
AMD在Ryzen 3000系列桌機處理器的佈局,涵蓋7nm、代號Matisse的Ryzen 9 3950X至Ryzen 5 3500,至於入門款的則是以12nm、代號Picasso的Ryzen 5 3400G與Ryzen 3 3200G來打頭陣,G代表後面有內顯功能!不過就在勁敵推出9400F與9100F這類入門款也沒配備內顯的情況下,AMD似乎也開始布局其入門款無內顯的處理器,以便讓自家的Ryzen 3000家族從旗艦款到入門款都有對應的產品可供選擇。 根據爆料網站的資料揭露,AMD還會推出兩款入門處理器,分別是Ryzen 3 3300X與Ryzen 3 3100。等於是在3400G和3200G中間安插兩組型號,不過這新的兩款處理器,都是4C/8T的架構,擁有18MB快取容量(L2 2MB + L3 16MB),且TDP都是 65W。3300X這顆CPU的爆發時脈為4.3GHz,而3100這顆CPU的爆發時脈則是3.9GHz。 甚至連AMD OPN代碼都有了,Ryzen 3 3300X的OPN代碼是100-000000159,而Ryzen 3 3100的OPN碼是100-000000284。如果您知道Ryzen 5 3500X的OPN碼是100-000000158,跟3300X才差一號,由此可知這個3300X可能當初就規劃好了,但可能由於3300X的4C/8T的架構,有可能打到自家3500X的6C/6T架構,使得AMD暫時先不要那麼快推出,取而代之的是先以3400G (4C/8T,含Vega 11內顯)來衝市場。 ▼表 AMD全新Ryzen 3,與Intel十代Core i3處理器規格比較 不過,由於Intel即將於4月底推出,其Core i3入門款,有10320、10300與10100等型號,皆是4C/8T架構,同樣是65W,L3為8MB,時脈則從3.6~3.8GHz都有,為此AMD可能就是在等Intel正式推出前,把放了很久的秘密武器端出來,也就是Ryzen 3 3300X與3100,以同樣是4C/8T架構,且為65W,但L3高達16MB,而且這兩顆也可能是Zen 2、7nm、代號Matisse的架構,因此也可能支援PCIe 4.0的規格,以用來對抗Core i3-101xx等系列處理器。請參考上表。 (更新) 目前已知Ryzen 3 3300X和3100會零售,售價分別是120美元與99美元。以下就是這次AMD Ryzen家族的處理器列表。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處理器規格比較 至於搭配的主機板部分,應該也是能與現有AM4插槽主機板相容,只要升級BIOS即可。目前可搭配的主機板,應該包括AMD X570,以及先前支援到PCIe 3.0的X470、B450、A320等主機板。 若消費者在意入門處理器一定要有內顯的話,那麼可以參考以下的APU產品。 ▼表 AMD APU家族處理器規格比較 看來,兩家x86處理器大廠,在主流桌機處理器產品部份,已經都準備好了。一個是7nm的Ryzen 3000家族,一個是14nm的Intel第十代Core家族。前者可以沿用先前AM4的主機板來使用,後者則是要重新買400系列主機板才能使用。消費者您準備好了嗎?
-
毛小孩專屬健康法寶、Petoneer Fresco Ultra寵物自動給水器開箱
科技的進步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大家的身上,連家裡的貓貓狗狗毛孩子們也都能同樣享受新科技帶來的美好體驗;在許多適用寵物的新產品上頭也開始有了便利使用與操作的特色,而且也更注重毛孩子的健康,畢竟毛孩子的能陪我們的時間有限,創造健康的環境至少有助於提升或延長壽命的機會,這次小編手上拿到的就是針對飲水安全衛生的毛孩專屬科技產品:Petoneer Fresco Ultra寵物自動給水器。 「Petoneer」這個品牌是由一群熱愛寵物的年輕團隊於2017年成立的,源於對寵物的熱愛與深入了解也推出了多款系列產品,包括了飲水機、餵食器、陪伴球、殺菌筆、淨味器等等,當然是針對寵物開發的囉!這次入手的這款版本算是Petoneer目前飲水機系列中的頂階版「Fresco Ultra」,官方是用《寵物飲水機殺菌版》作為定義,期許以殺菌凈化、用科技定義寵物健康。相較於另一款Pro版本僅定義《寵物智能飲水機》與智能循環過濾,顯然更高階的Ultra更優,不過玩家可以考量價位與需求來做選擇。 先來看一下官方對於這款Fresco Ultra版飲水機的幾項特色說明吧,基本上根本就是人用級的縮小版了!UV殺菌、三重循環過濾、水質檢測… 來看看Fresco Ultra實機吧!彩盒外包裝設計的蠻漂亮的,打開後可以看到各組件的包裝都十分的細膩,其中的三重濾芯還特別有封裝起來,封膜上還貼有標示:使用前請先在淨水中浸泡5分鐘,另外附件中還提供有Micro USB的連接線與插頭,要記得組裝完成後把USB連接好並插上插頭方能使用。細部的組件介紹就看下面的開箱圖解說明吧! 接著實際接上Micro USB連接插頭與加水啟動後,機體運作狀態~ 畢竟是毛小孩專用,這個叫小編怎麼偽裝應該都不像(體型只能假扮成豬或是熊XD),所以特別情商了朋友家的萌萌犬來實際試用看看,才6個月大的柴柴「熊寶」原本是使用一般常見的喝水盆,換成這款Fresco Ultra不知道會不會適應? 一開始使用當然也同步啟動了內建的UV紫外線殺菌燈(滅菌率99.7%),搭配上三重多效循環濾芯設計,確保熊寶喝到的是乾淨的水水;看著持續不斷湧出的水,大概一陣子熊寶就適應了這樣的喝水模式,基本上就是一會兒就會去喝一下(覺得新奇?!),喝一喝還會回望一下;小編也發現到實際運作時的噪音相當低,以正常的室內狀態,就算這台Fresco Ultra工作中也沒有感受到聲響,官方標示為≦40dB,應該是內建的超靜音水泵設計的緣故。 由於可以透過APP調整,玩家可以設定換水或清洗、更換濾芯等提醒,實際使用的感覺比較強烈的是換水的部分,雖然建議是5天更換,但其實會建議方便的話可以更頻繁點更換(1-2天左右換一次),以確保水質乾淨度,畢竟吃完零食或罐罐之後再去喝水,也都會對水質淨度造成影響,即便有多重過濾與UV殺菌,而且還獨特的內建有水質感測器可以知道水質現狀(是否髒?!),但毛小孩的健康也是要主人一起努力維護的。 另外,可容納的水量為2公升,所以對於是中大型毛孩也都適用,水量消耗較大就需要多次加水囉!記得加完水之後要啟動UV殺菌喔~ 前面提到的APP操作其實也是Fresco Ultra的特色之一,安裝使用上都算是相當便利(可WIFi遠端控制),也利於玩家有時候工作較忙會忘記的部分有提醒功能輔助,基本上科技便利了一些東西,但是需要人工處理的部分還是要按規矩跟時間來執行,不然太久不更換濾芯、或是換水以及清理沉水馬達之類的,那再多功能的設計也都失去效果,不過內建的TDS水質感測器倒是發揮極大作用,使用者可透過APP隨時監控。再者,APP可同時監控多部Petoneer飲水機設備,若家中的毛孩成員多(多狗、多貓),也可以添購多台設備一併控管。 寫在最後,毛孩是許多人心中的寶貝,讓寵愛的毛孩可以健康的與我們相伴(未殺菌或消毒處理的水,含有多種細菌,可能引發膀胱炎、尿道炎、耳道炎症等病症),這也是主人(鏟屎官)應盡的責任啊! 廠商名稱:SwiftCam Technologiees Group Company Ltd 廠商電話:+852 5622-1652 廠商官網: 代理商名稱: 利德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官網:http://www.leadermedia.com.tw/ 代理商電話:02-2664-7589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